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4-17页 |
·本文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地方政府公信力探析 | 第19-28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19-22页 |
·政府与公信的联系 | 第19-20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定义 | 第20-21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与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差异 | 第21-22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特性 | 第22-24页 |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 第22页 |
·地方政府拥有公共权力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 第22-23页 |
·地方政府与公众具有非对称性 | 第23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扩散性 | 第23-24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功能 | 第24-28页 |
·信用价值 | 第24-25页 |
·凝聚功能 | 第25-26页 |
·衍射效应 | 第26-28页 |
3 群体性事件探析 | 第28-34页 |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第28-29页 |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 第29-30页 |
·涉及领域广,参与主体复杂 | 第30页 |
·对抗时间长,程度激烈 | 第30页 |
·有明显的组织化倾向 | 第30页 |
·网络媒体的关注度高形成舆论压力 | 第30-31页 |
·群体性事件和平理性的解决方式有很大发展 | 第31页 |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 第31-34页 |
·影响经济秩序 | 第32页 |
·影响社会稳定 | 第32页 |
·引发社会危机 | 第32-34页 |
4 地方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 | 第34-37页 |
·群体性事件能够反映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 第34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能够在解决群体性事件中发挥有效作用 | 第34-37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在群体性事件之前的预防作用 | 第34-35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在群体性事件之中的处理作用 | 第35-36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在群体性事件之后的善后作用 | 第36-37页 |
5 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模式 | 第37-49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基础:政府与公众的正确定位 | 第37-39页 |
·服务型的政府 | 第37-38页 |
·积极参与的公众 | 第38-39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根本途径:法制约束与有效监督 | 第39-43页 |
·体制改革及制度的完备 | 第39-40页 |
·公众舆论与非政府组织的监督 | 第40-41页 |
·政府信息的及时发布及沟通 | 第41-43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社会环境:社会和谐 | 第43-45页 |
·发扬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 | 第43-44页 |
·唤醒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 | 第44-45页 |
·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基本策略:政治沟通与公众参与 | 第45-49页 |
·加强政治沟通,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成功传递 | 第45-47页 |
·扩大公民参与,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有效反馈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