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20-2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33页 |
·PET/CT | 第21-23页 |
·原理 | 第21-22页 |
·PET/CT 临床应用 | 第22-23页 |
·放射性药物 | 第23-24页 |
·放射性药物特点 | 第23页 |
·理想的放射性药物应具备特点 | 第23页 |
·放射性药物分类 | 第23-24页 |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 第24-28页 |
·正电子核素 | 第24页 |
·回旋加速器(Cyclotron)组成及功能 | 第24-25页 |
·正电子核素的特点 | 第25页 |
·正电子核素种类 | 第25-26页 |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特点 | 第26页 |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分类 | 第26-28页 |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在帕金森氏病的应用 | 第28-31页 |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 第28-29页 |
·诊断帕金森氏病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 第29-31页 |
·立题依据 | 第31-33页 |
第2章 ~(18)F-Fethypride 前体化合物合成 | 第33-57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3页 |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34-54页 |
·讨论 | 第54-57页 |
第3章 ~(18)F-Fethypride 放射性标记和质量控制 | 第57-73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放射性标记方法 | 第58-60页 |
·~(18)F-Fethypride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方法 | 第60-64页 |
·澄清度检测 | 第60-61页 |
·pH 检测 | 第61页 |
·放射化学纯度检测 | 第61页 |
·细菌内毒素检测 | 第61-63页 |
·无菌实验 | 第63页 |
·异常毒性实验 | 第63页 |
·氨基聚醚(K2.2.2)含量测定 | 第63-64页 |
·实验结果 | 第64-68页 |
·放射性标记 | 第64页 |
·澄清度、pH 值检测 | 第64页 |
·放射化学纯度(RCP)检测 | 第64-67页 |
·细菌内毒素检测和无菌实验 | 第67页 |
·异常毒性实验 | 第67页 |
·氨基聚醚(K2.2.2)含量测定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3页 |
第4章 ~(18)F-Fethypride 生物学分布和药代动力学 | 第73-89页 |
·实验材料 | 第73-74页 |
·实验方法 | 第74-77页 |
·~(18)F-Fethypride 溶液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 第74-75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75页 |
·急性毒性实验 | 第75页 |
·~(18)F-Fethypride 大鼠主要脏器生物学分布实验 | 第75-76页 |
·~(18)F-Fethypride 大鼠脑组织生物学分布实验 | 第76页 |
·~(18)F-Fethypride 药代动力学实验 | 第76-77页 |
·实验结果 | 第77-84页 |
·~(18)F-Fethypride 脂水分配系数 | 第77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77-78页 |
·急性毒性实验 | 第78-79页 |
·~(18)F-Fethypride 大鼠主要脏器生物学分布实验 | 第79-81页 |
·~(18)F-Fethypride 大鼠脑组织生物学分布实验 | 第81-82页 |
·~(18)F-Fethypride 药代动力学实验 | 第82-84页 |
·讨论 | 第84-89页 |
第5章 帕金森氏病大鼠 PET/CT 显像 | 第89-99页 |
·实验材料 | 第89-90页 |
·实验方法 | 第90-92页 |
·建立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 | 第90-91页 |
·PET/CT 扫描 | 第91-92页 |
·实验结果 | 第92-94页 |
·帕金森氏病大鼠建模结果 | 第92页 |
·PET/CT 扫描结果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