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研究课题背景和影响 | 第14-19页 |
·反应物与产物物理化学性质 | 第14页 |
·氯乙烯单体的应用 | 第14-15页 |
·中国聚氯乙烯产业发展状况 | 第15-18页 |
·中国聚氯乙烯工业制约因素 | 第18页 |
·中国乙烷资源 | 第18-19页 |
·HCl 催化氧化制 Cl_2工艺 | 第19-28页 |
·过去和现代催化 Cl_2工艺 | 第20-21页 |
·氯气回收利用 | 第21-23页 |
·新一代 Deacon 反应 | 第23-25页 |
·Deacon 催化剂研制 | 第25-2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26-28页 |
·氯乙烯的生产工艺 | 第28-33页 |
·乙炔电石法 | 第28-29页 |
·乙炔-乙烯法 | 第29页 |
·乙烯平衡氧氯化法 | 第29-31页 |
·乙烷氧氯化法 | 第31-33页 |
·其他制氯乙烯的新工艺 | 第33页 |
·乙烷氧氯化多相催化反应机理 | 第33-34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4-36页 |
·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第二章 主要试剂、表征手段及产物分析 | 第42-48页 |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3页 |
·催化剂表征测试手段 | 第43-45页 |
·X 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 第43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43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 UV-Vis)表征 | 第43页 |
·比表面、孔容及孔分布(BET) | 第43页 |
·差热及热失重(DTA-TGA)分析 | 第43-44页 |
·程序升温脱附(TPD)分析 | 第44页 |
·程序升温还原(TPR)分析 | 第44页 |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 | 第44页 |
·发射光谱仪(ICP)分析 | 第44页 |
·催化剂铜含量分析及溶解性测试 | 第44-45页 |
·乙烷氧氯化反应活性评价及产物分析 | 第45-48页 |
·乙烷氧氯化反应活性评价装置 | 第45-46页 |
·反应物及产物分析 | 第46-48页 |
第三章 Pr改性的CuCl_2-KCl/MgO-γ-Al_2O_3催化剂上乙烷氧氯化反应研究 | 第48-86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49页 |
·载体制备 | 第49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4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76页 |
·助剂 Pr 添加对 CuCl_2-KCl/MgO-γ-Al_2O_3催化剂结构性质的影响 | 第49-61页 |
·CuKPr_x催化剂中 Pr 助剂含量对乙烷氧氯化制备氯乙烯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6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第四章 Y_2O_3改性 CuCl_2催化剂的乙烷氧氯化反应研究 | 第86-118页 |
·引言 | 第86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86-8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7-113页 |
·Y_2O_3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影响 | 第87-97页 |
·Y_2O_3掺入量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 第97-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第五章 La,Ce,Pr 改性TiO_2分子筛负载CuCl_2催化剂性质研究 | 第118-132页 |
·引言 | 第118页 |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118-11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8页 |
·催化剂性质表征 | 第119-126页 |
·改性 TiO_2催化剂的乙烷氧氯化活性的研究 | 第126-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结论 | 第132-133页 |
·展望 | 第133-135页 |
作者简历 | 第135-136页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