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6-21页 |
·层状结构嵌锂化合物 | 第16-17页 |
·橄榄石型嵌锂化合物 | 第17-19页 |
·尖晶石型嵌锂化合物 | 第19-21页 |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 | 第21页 |
·富锂层状富锂氧化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1-27页 |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的结构理解 | 第21-23页 |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的充放电机制 | 第23页 |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的合成方法 | 第23-25页 |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的体相掺杂 | 第25-26页 |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的表面改性 | 第26-27页 |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7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 Li[Li_(1/3-2x/3)Mn_(2/3-x/3)Ni_x]O_2的辅助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29-39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化学药品 | 第30页 |
·材料合成 | 第30页 |
·材料表征 | 第30页 |
·材料性能测试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前驱体 Ni_(0.35)Mn_(0.65)(OH)_x的形貌观察与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目标产物 Li[Li_(0.13)Ni_(0.30)Mn_(0.57)]O_2的形貌观察与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目标产物 Li[Li_(0.13)Ni_(0.30)Mn_(0.57)]O_2的首次充放电性能 | 第33-34页 |
·目标产物 Li[Li_(0.13)Ni_(0.30)Mn_(0.57)]O_2的循环性能 | 第34-37页 |
·目标产物 Li[Li_(0.13)Ni_(0.30)Mn_(0.57)]O_2的倍率性能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锂用量对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9-47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化学药品 | 第40页 |
·材料合成 | 第40页 |
·材料表征 | 第40页 |
·材料性能测试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锂前驱体用量对产物锂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锂含量对产物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42-43页 |
·锂含量对产物可逆容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锂含量对产物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锂含量对产物倍率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 Li[Li_(1/3-2x/3)Mn_(2/3-x/3)Ni_x]O_2的快速蒸发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47-56页 |
·引言 | 第47页 |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化学药品 | 第47-48页 |
·材料合成 | 第48-49页 |
·材料表征 | 第49页 |
·材料性能测试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材料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49-51页 |
·材料首次充放电性能的分析 | 第51-52页 |
·材料循环性能的分析 | 第52-54页 |
·材料的倍率性能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 Li[Li_(1/3-2x/3)Mn_(2/3-x/3)Ni_x]O_2的自导引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56-65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化学药品 | 第56页 |
·材料合成 | 第56-57页 |
·材料表征 | 第57页 |
·材料测试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前驱体 Ni_(0.25)Mn_(0.75)CO_3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57-59页 |
·产物 Li[Li_(0.2)Ni_(0.2)Mn_(0.6)]O_2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产物 Li[Li_(0.2)Ni_(0.2)Mn_(0.6)]O_2的首次充放电性能 | 第60-61页 |
·产物 Li[Li_(0.2)Ni_(0.2)Mn_(0.6)]O_2的循环性能 | 第61-62页 |
·产物 Li[Li_(0.2)Ni_(0.2)Mn_(0.6)]O_2的倍率性能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 Li[Li_(1/3-2x/3)Mn_(2/3-x/3)Ni_x]O_2的 Co~(3+)取代及其性能研究 | 第65-76页 |
·引言 | 第65页 |
·实验部分 | 第65-66页 |
·化学药品 | 第65-66页 |
·材料合成 | 第66页 |
·材料表征 | 第66页 |
·材料性能测试 | 第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5页 |
·Li[Li_(0.2)Ni_(0.2-x/2)Mn_(0.6-x/2)Cox]O_2的结构分析 | 第66-68页 |
·Li[Li_(0.2)Ni_(0.2-x/2)Mn_(0.6-x/2)Cox]O_2的首次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68-72页 |
·Li[Li_(0.2)Ni_(0.2-x/2)Mn_(0.6-x/2)Cox]O_2的循环稳定性分析 | 第72-74页 |
·Li[Li_(0.2)Ni_(0.2-x/2)Mn_(0.6-x/2)Cox]O_2容量衰减与电压下降的的可能机理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 Li[Li_(0.2)Ni_(0.13)Mn_(0.54)Co_(0.13)]O_2的 Fe~(3+)取代及其性能研究 | 第76-85页 |
·引言 | 第76页 |
·实验部分 | 第76-77页 |
·化学药品 | 第76-77页 |
·材料合成 | 第77页 |
·材料表征 | 第77页 |
·材料性能测试 | 第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3页 |
·Fe~(3+)取代对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 第77-79页 |
·Fe~(3+)取代对首次充电和可逆容量的影响 | 第79-81页 |
·Fe~(3+)取代对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八章 化学组分和合成温度对 Li[Li_(1/3-x/3)Mn_(2/3-2x/3)Cox]O_2首次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85-96页 |
·引言 | 第85-86页 |
·实验部分 | 第86-87页 |
·化学药品 | 第86页 |
·材料合成 | 第86页 |
·材料表征 | 第86页 |
·材料性能测试 | 第86-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4页 |
·组分与合成温度对晶体结构和表观形貌的影响 | 第87-90页 |
·组分与合成温度对不可逆失氧和可逆容量的影响 | 第90-92页 |
·组分与合成温度对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92-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九章 阳离子类型对锰基层状富锂氧化物正极首次充放电行为的影响 | 第96-110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实验部分 | 第97-98页 |
·化学药品 | 第97页 |
·材料合成 | 第97页 |
·材料表征 | 第97-98页 |
·材料性能测试 | 第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8页 |
·Li[Li_(0.2)Mn_(0.4)M_(0.4)]O_2(M = Co, Cr, Fe, Ni, Ni0.5Mn0.5)的首次充放电行为 | 第98-101页 |
·Li[Li_(0.2)Mn_(0.4)Co_(0.4-x)Ni_x]O_2(0 ≤ x ≤ 0.40)的首次充放电行为 | 第101-102页 |
·Li[Li_(0.2)Mn_(0.4)Co_(0.4-x)Cr_x]O_2(0 ≤ x ≤ 0.40)的首次充放电行为 | 第102-104页 |
·Li[Li_(0.2)Mn_(0.4)Co_(0.4-x)Fe_x]O_2(0 ≤ x ≤ 0.40) 的首次充放电行为 | 第104-105页 |
·Li[Li_(0.2)Mn_(0.4)Co_(0.4-x)(Ni_(0.5)Mn_(0.5))_x]O_2(0 ≤ x ≤ 0.40)的首次充放电行为 | 第105-106页 |
·Li[Li_(0.2)Mn_(0.4)Co_(0.25)M_(0.15)]O_2(M = Cr, Fe, Ni, Ni_(0.5)Mn_(0.5))的首次充放电行为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附件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