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与《师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第8-10页 |
(一)古代文献对师旷及《师旷》的载记述 | 第8-9页 |
(二)当代对师旷及《师旷》的研究 | 第9-10页 |
第一章 师旷其人其书 | 第10-13页 |
一、师旷生平简介 | 第10-11页 |
二、春秋时期乐师的地位和职能 | 第11-12页 |
三、《师旷》的流传及演变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师旷事迹思想 | 第13-22页 |
一、师旷事迹简述 | 第13-20页 |
(一)师旷论卫君 | 第13页 |
(二)预知军情 | 第13页 |
(三)人选争议 | 第13-14页 |
(四)巧算年龄 | 第14页 |
(五)能言怪石 | 第14页 |
(六)祭日饮酒事件 | 第14-15页 |
(七)师旷论乐 | 第15页 |
(八)撞琴进谏 | 第15页 |
(九)景公问政 | 第15-16页 |
(十)师旷论政 | 第16页 |
(十一)濮上鬼曲 | 第16-17页 |
(十二)弹琴致风雨 | 第17页 |
(十三)师旷辨音 | 第17-18页 |
(十四)师旷论学 | 第18页 |
(十五)天下五墨 | 第18页 |
(十六)人君之道 | 第18-19页 |
(十七)见太子晋 | 第19页 |
(十八)蒺藜预言 | 第19-20页 |
二、师旷思想浅析 | 第20-22页 |
(一)爱民、惠民、仁义的思想 | 第20页 |
(二)“法德并行”的施政理念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师旷占辑佚校释 | 第22-31页 |
一、凡例 | 第22页 |
二、正文 | 第22-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一、古代文献 | 第32-33页 |
二、研究论文 | 第33-36页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