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3-16页 |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 第13-15页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层状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 | 第16-18页 |
·尖晶石结构氧化物正极材料 | 第18-21页 |
·磷酸锂盐正极材料 | 第21-22页 |
·氟代硫酸锂盐正极材料 | 第22-23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6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理论方法和计算方法 | 第26-38页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6-34页 |
·Thomas-Fermi 模型 | 第26-29页 |
·Hohenberg-Kohn 定理 | 第29-31页 |
·Kohn-Sham 方程 | 第31-32页 |
·交换相关泛函 | 第32-34页 |
·正极材料理论电压的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正极材料热力学生成焓的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相关程序的简介 | 第36-38页 |
第3章 LiNi_xMn_(2-x)O_4的电子结构及电化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 第38-69页 |
·LiNi_xMn_(2-x)O_4的理论模型 | 第38页 |
·计算方法及参数 | 第38-40页 |
·LiNi_xMn_(2-x)O_4的几何结构、热力学稳定性及理论电压 | 第40-47页 |
·LiNi_xMn_(2-x)O_4的几何结构 | 第40-41页 |
·LiNi_xMn_(2-x)O_4的热力学稳定性 | 第41-45页 |
·LiNi_xMn_(2-x)O_4的电压 | 第45-47页 |
·LiNi_xMn_(2-x)O_4的电子结构 | 第47-67页 |
·LiNi_xMn_(2-x)O_4的能带结构 | 第47-54页 |
·LiNi_xMn_(2-x)O_4的态密度 | 第54-65页 |
·LiNi_xMn_(2-x)O_4的电子差分密度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第4章 LiM_xFe_(1-x)SO_4F 的电子结构及电化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 第69-96页 |
·LiM_xFe_(1-x)SO_4F 的理论模型 | 第69-70页 |
·计算方法及参数 | 第70-71页 |
·LiM_xFe_(1-x)SO_4F 的几何结构、热力学稳定性及理论电压 | 第71-76页 |
·LiM_xFe_(1-x)SO_4F 的几何结构 | 第71-72页 |
·LiM_xFe_(1-x)SO_4F 的热力学稳定性 | 第72-75页 |
·LiM_xFe_(1-x)SO_4F 的电压 | 第75-76页 |
·Li_xFeSO_4F 和 Li_xFeSO_4OH 的电子结构 | 第76-93页 |
·Li_xFeSO_4F 和 Li_xFeSO_4OH 的能带结构 | 第76-81页 |
·Li_xFeSO_4F 和 Li_xFeSO_4OH 的态密度 | 第81-89页 |
·Li_xFeSO_4F 和 Li_xFeSO_4OH 的布居分析 | 第89-92页 |
·Li_xFeSO_4F 和 Li_xFeSO_4OH 的电子差分密度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6页 |
第5章 LiFePO_4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 第96-115页 |
·LiFePO_4的理论模型及方法 | 第96-97页 |
·LiFePO_4的几何结构 | 第97页 |
·LiFePO_4的热力学稳定性 | 第97-99页 |
·LiFePO_4的布居和电子差分密度 | 第99-103页 |
·LiFePO_4和 LiMnPO_4的电子结构 | 第103-113页 |
·LiFePO_4的能带结构 | 第103-105页 |
·LiFePO_4的态密度 | 第105-110页 |
·LiMnPO_4的能带结构 | 第110-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