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阳酒连散治疗葡萄膜炎及视觉电生理的临床研究
| 縮略语表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35页 |
| 1. 祖国医学对于葡萄膜炎的研究概况 | 第10-17页 |
| ·病名及症状 | 第10-11页 |
| ·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 ·祖国医学的分型 | 第11页 |
| ·现代医家的认识 | 第11-12页 |
| ·辨证论治 | 第12-15页 |
| ·各位医家观点 | 第13页 |
| ·科学分型 | 第13-14页 |
| ·专方专药 | 第14-15页 |
| ·中医中药治疗葡萄膜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单味中药治疗 | 第15-16页 |
| ·复方中药治疗 | 第16-17页 |
| ·其他疗法 | 第17页 |
| 2. 现代医学对葡萄膜炎的研究概况 | 第17-30页 |
| ·葡萄膜的解剖及生理 | 第17-18页 |
| ·葡萄膜炎的病因病机 | 第18-20页 |
| ·葡萄膜炎的病因 | 第18页 |
| ·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 | 第18-20页 |
| ·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 第20-21页 |
| ·按炎症部位分类 | 第20页 |
| ·按炎症性质和临床表现分类 | 第20页 |
| ·按病因分类 | 第20-21页 |
| ·诊断 | 第21-24页 |
| ·实验室检查方法 | 第21-22页 |
| ·辅助诊断 | 第22-24页 |
| ·治疗 | 第24-30页 |
| ·局部治疗 | 第24-25页 |
| ·全身治疗 | 第25-28页 |
| ·基因治疗 | 第28-30页 |
| 3. 抑阳酒连散的组方及意义 | 第30-31页 |
| 4. 视觉电生理的研究概况 | 第31-35页 |
| ·视觉诱发电位(VEP) | 第31-32页 |
| ·视网膜电流图(ERG) | 第32-33页 |
| ·视觉电生理对葡萄膜炎的研究 | 第33-35页 |
| 临床研究 | 第35-43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35-40页 |
| ·病例标准 | 第35-38页 |
| ·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 ·病情轻重分级 | 第36-37页 |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37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7-38页 |
| ·剔除病例标准 | 第38页 |
| ·终止试验和撤出试验标准 | 第38页 |
| ·病例来源 | 第38页 |
| ·一般资料 | 第38-40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 ·分组 | 第40页 |
| ·观察周期 | 第40页 |
| ·检查仪器 | 第40页 |
| ·观察指标 | 第40-41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41-42页 |
| 3. 统计方法 | 第42-43页 |
| 结果 | 第43-46页 |
| 1. 疗效分析 | 第43页 |
| 2.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 第43页 |
| 3. 治疗后睫状充血消退情况比较 | 第43页 |
| 4. 治疗后角膜后沉着物(KP)吸收情况比较 | 第43-44页 |
| 5. 治疗后房水细胞细胞吸收情况比较 | 第44页 |
| 6.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44页 |
| 7.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第44-45页 |
| 8. VEP结果比较 | 第45页 |
| 9. ERG结果比较 | 第45页 |
| 10. 安全性指标观测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55页 |
| 1. 抑阳酒连散的意义及现代研究 | 第46-48页 |
| 2. 视觉电生理的现代研究 | 第48-49页 |
| 3. 葡萄膜炎的治疗体会及视觉电生理结果的总结 | 第49-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