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 ·体重测定 | 第14页 |
| ·能量收支的测定 | 第14-16页 |
| ·食物摄入的测定 | 第14-15页 |
| ·热值的测定 | 第15页 |
| ·能量收支的计算公式 | 第15页 |
| ·静止代谢率的测定 | 第15-16页 |
| ·非颤抖性产热的测定 | 第16页 |
| ·器官的分离与测定 | 第16-17页 |
| ·身体脂肪重量的测定 | 第17页 |
| ·血清瘦素和催乳素的测定 | 第17页 |
| ·葡萄糖耐受和血糖浓度测定 | 第17-18页 |
| ·氧化损伤 | 第18页 |
| ·丙二醛 | 第18页 |
| ·蛋白质羰基 | 第18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布氏田鼠体重对繁殖输出和生活史策略的影响 | 第20-31页 |
| ·前言 | 第20-21页 |
| ·材料方法 | 第21-22页 |
| ·实验设计 | 第21页 |
| ·指标测定 | 第21-22页 |
| ·数据统计 | 第22-23页 |
| ·结果 | 第23-27页 |
| ·体重 | 第23页 |
| ·能量摄入 | 第23-24页 |
| ·繁殖输出 | 第24-25页 |
| ·身体成分和器官重量 | 第25-26页 |
| ·血清瘦素和催乳素 | 第26页 |
| ·氧化损伤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9页 |
| ·繁殖期间体重和能量摄入 | 第27-29页 |
| ·繁殖输出 | 第29页 |
| ·繁殖代价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布氏田鼠双亲体重对后代代谢表型的影响 | 第31-41页 |
| ·前言 | 第31-32页 |
| ·材料方法 | 第32页 |
|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 ·指标测定 | 第32页 |
|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 ·结果 | 第33-37页 |
| ·体重 | 第33-34页 |
| ·能量摄入 | 第34-35页 |
| ·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 | 第35-36页 |
| ·组织和器官重量 | 第36-37页 |
| ·血清瘦素和葡萄糖耐受 | 第37页 |
| ·讨论 | 第37-40页 |
| ·布氏田鼠双亲体重对后代成年时体重和能量摄入的影响 | 第38页 |
| ·布氏田鼠双亲体重对后代成年时 RMR 和 NST 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布氏田鼠双亲体重对后代成年时血清瘦素和葡萄糖耐受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布氏田鼠双亲体重对后代成年时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41-43页 |
| 第六章 文献综述 | 第43-54页 |
| 第一节 小型哺乳动物的季节性体重调节 | 第43-49页 |
| 1 小型哺乳动物的季节性体重 | 第43-44页 |
| 2 季节性体重的影响因素 | 第44页 |
| 3 季节性体重的调节机制 | 第44-48页 |
| ·激素与体重调节 | 第44-46页 |
| ·胰岛素及其受体与体重调节 | 第44-45页 |
| ·瘦素与体重调节 | 第45-46页 |
| ·下丘脑与体重调节 | 第46-47页 |
| ·遗传学上的体重调节 | 第47页 |
| ·褐色脂肪组织与体重调节 | 第47-48页 |
| 4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二节 体重对小型哺乳动物繁殖策略的影响 | 第49-54页 |
| 1 影响小型哺乳动物繁殖的因素 | 第49-52页 |
| ·温度 | 第49-50页 |
| ·光周期 | 第50页 |
| ·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 | 第50-51页 |
| ·瘦素 | 第51页 |
| ·双亲效应 | 第51-52页 |
| 2 小型哺乳动物体重与繁殖策略 | 第52页 |
| 3 体重对繁殖输出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母体体重与胎仔数 | 第52-53页 |
| ·母体体重与胎仔重和胎仔总重 | 第53页 |
| 4 小结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