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表目录 | 第9-10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木薯植物学特征与分布 | 第13-14页 |
·木薯是适宜发展的非粮能源作物 | 第14-15页 |
·木薯茎秆研究及利用现状 | 第15-22页 |
·木薯生物质利用及产业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提高木薯生物质综合利用的必要性 | 第23页 |
·存在问题及立项依据 | 第23-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木薯茎薯比取值 | 第27-39页 |
·前言 | 第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大田试验及产量数据采集 | 第28-29页 |
·生产田取样及数据采集 | 第29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木薯茎薯比及其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茎薯比与收获指数的关系 | 第34-36页 |
·茎薯比的加权平均取值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木薯茎秆直燃利用的原料特性 | 第39-57页 |
·前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大田试验及样品采集 | 第39-40页 |
·燃料特性测定方法 | 第4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6页 |
·影响因素效应比较 | 第41页 |
·各因素对木薯茎秆燃料特性的影响 | 第41-46页 |
·木薯茎秆燃烧时灰分行为预测 | 第46-49页 |
·木薯茎秆燃料特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差异评估 | 第49-53页 |
·木薯茎秆燃料特性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 | 第53-54页 |
·广西木薯茎秆燃料特性状况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木薯茎秆非结构性糖 | 第57-71页 |
·前言 | 第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大田试验及样品采集 | 第57页 |
·化学测定方法 | 第57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9页 |
·影响因素效应比较 | 第58-61页 |
·各因素对木薯茎秆非结构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各因素对木薯非结构性糖产量的影响 | 第63页 |
·木薯茎秆与块根非结构性糖含量的互相关系 | 第63-67页 |
·广西木薯茎秆非结构性糖含量状况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木薯茎秆原料品质评价及利用方式探讨 | 第71-79页 |
·前言 | 第71页 |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数据来源 | 第71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木薯茎秆原料特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差异评估 | 第72-75页 |
·同一地区不同品种的木薯茎秆原料特性差异 | 第75-76页 |
·木薯茎秆加工利用方式探讨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9-87页 |
·讨论 | 第79-85页 |
·木薯茎薯比取值方法 | 第79-80页 |
·木薯茎秆直燃利用的原料特性 | 第80-81页 |
·木薯茎秆非结构性糖含量及其乙醇产量潜力分析 | 第81-82页 |
·木薯茎秆作为生物质能原料的化学特性及利用方式探讨 | 第82-83页 |
·木薯茎秆利用与土壤元素平衡的关系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创新点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个人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