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低聚半乳糖简介 | 第10-14页 |
| ·低聚半乳糖的物化性质 | 第10-11页 |
| ·低聚半乳糖的生理功能 | 第11-13页 |
| ·低聚半乳糖的应用 | 第13-14页 |
| ·低聚半乳糖的制备的方法 | 第14页 |
| ·低聚半乳糖纯化方法 | 第14-16页 |
| ·色谱柱法分离纯化低聚半乳糖 | 第15页 |
| ·微生物发酵法分离纯化低聚半乳糖 | 第15页 |
| ·酶法分离纯化低聚半乳糖 | 第15-16页 |
| ·纳滤膜法分离纯化低聚半乳糖 | 第16页 |
|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米曲霉菌种的筛选及诱变 | 第17-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20页 |
| ·仪器设备 | 第17页 |
| ·试剂 | 第17-18页 |
| ·实验耗材 | 第18-19页 |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 ·样品来源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菌种分离筛选 | 第20页 |
| ·菌种诱变 | 第20-21页 |
| ·转糖苷活性检测 | 第21页 |
| ·菌种保藏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 ·初筛结果 | 第21-22页 |
| ·诱变结果 | 第22-23页 |
| ·菌种保藏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3章 高纯低聚半乳糖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5-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试剂 | 第25-26页 |
| ·培养基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菌种活化培养 | 第26页 |
| ·发酵温度的优化 | 第26-27页 |
| ·发酵 pH 的优化 | 第27页 |
| ·发酵时间的优化 | 第27页 |
| ·乳糖浓度的优化 | 第27页 |
| ·转糖苷酶投加量的优化 | 第27页 |
| ·通风量的优化 | 第27-28页 |
| ·确定并验证最佳工艺条件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 ·发酵温度优化结果 | 第28-29页 |
| ·发酵 pH 的优化结果 | 第29-30页 |
| ·发酵时间的优化结果 | 第30-31页 |
| ·乳糖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31-32页 |
| ·转糖苷酶投加量的优化结果 | 第32-33页 |
| ·通风量的优化结果 | 第33-34页 |
| ·正交试验选择最佳工艺组合 | 第34-36页 |
| ·最佳工艺条件验证结果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4章 低聚半乳糖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 | 第38-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 ·试剂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纳滤膜分离的压力控制 | 第39页 |
| ·纳滤膜分离进料浓度控制 | 第39页 |
| ·纳滤膜分离各部分控制参数 | 第39页 |
| ·新型四床式模拟移动床分离低聚半乳糖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纳滤膜分离的压力控制结果 | 第40-41页 |
| ·纳滤膜分离进料浓度控制结果 | 第41页 |
| ·纳滤膜分离各部分控制参数结果 | 第41-43页 |
| ·新型四床式连续模拟移动床分离低聚半乳糖的详细参数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51页 |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第51页 |
| 二、授权专利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