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有关财产权利的概念 | 第16-17页 |
·我国农业土地的产权制度现状 | 第17-19页 |
·我国农业土地流转情况的概述 | 第19-21页 |
·关于“反公地悲剧”的研究范式 | 第21-24页 |
·反公地理论在现有文献中的应用情况 | 第24-25页 |
·我国农业用地流转问题与“反公地悲剧”的结合点、研究现状以及创新空间 | 第25-27页 |
3 我国农地制度的演变及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对我国现有农业土地制度的权利分析 | 第28-31页 |
·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权利的特点 | 第28-30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农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导向 | 第31-33页 |
·农业集约化生产的市场导向 | 第31-32页 |
·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导向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4 农地流转的建模分析 | 第35-43页 |
·农地流转的参与主体 | 第35-37页 |
·农户和农民 | 第35-36页 |
·集体 | 第36页 |
·国家或地方政府 | 第36-37页 |
·第三方机构 | 第37页 |
·农地流转机制效率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成本-收益 | 第37-38页 |
·时间 | 第38页 |
·社会经济结构 | 第38页 |
·基础模型的假设 | 第38-40页 |
·参与人假设 | 第38-39页 |
·稀缺性假设 | 第39页 |
·信息不对称假设 | 第39-4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模型建立的规则 | 第40页 |
·参数设定和计算 | 第40-41页 |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5 农地流转的实践考察 | 第43-54页 |
·现有农地流转交易结构 | 第43-44页 |
·现有创新机制的交易类型 | 第43-44页 |
·交易结构的实质分析 | 第44页 |
·经营权流转模式 | 第44-46页 |
·经营权流转的运行机制 | 第44-45页 |
·经营权流转的模型分析 | 第45-46页 |
·经营权流转的效率分析 | 第46页 |
·股份制农业经营模式 | 第46-49页 |
·股份制农业经营的运行机制 | 第46-48页 |
·股份制农业经营的模型分析 | 第48-49页 |
·农地经营权流转信托模式 | 第49-53页 |
·农地经营权流转信托的运行机制 | 第49-51页 |
·农地经营权流转信托的收益分析 | 第51-52页 |
·农地经营权流转信托的效率分析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4-58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现有农地制度的反公地悲剧问题 | 第54页 |
·现有创新机制的作用 | 第54-55页 |
·政策建议 | 第55-56页 |
·加快土地确权进度,落实流转的权利基础 | 第55页 |
·完善政策法规,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 第55-56页 |
·引导和规范金融机构在土地流转中的参与行为 | 第56页 |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 第56页 |
·文章存在的不足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