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综合评述 | 第14页 |
| 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土地利用冲突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3页 |
| 1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冲突理论 | 第17页 |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7-18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理论 | 第18页 |
| ·土地生态学理论 | 第18-1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 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利益相关者 | 第20页 |
| ·土地利用冲突 | 第20-21页 |
| 3 土地利用冲突的根源及表现形式 | 第21-23页 |
| ·土地利用冲突主体论 | 第21-22页 |
| ·土地利用冲突本体论 | 第22页 |
| ·土地利用冲突的表现形式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31页 |
| 1 PSR概念及内涵 | 第23页 |
| 2 土地利用冲突PSR框架 | 第23-24页 |
| 3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强度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 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1页 |
|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 第25页 |
| ·指标体系中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指标的选取 | 第25-28页 |
| ·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28-29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时空特征分析 | 第31-40页 |
| 1 区域概况及土地利用 | 第31-34页 |
| ·区域概况 | 第31-32页 |
|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 第32-34页 |
| 2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时序变化分析 | 第34-36页 |
| ·土地利用冲突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分析 | 第34-35页 |
| ·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综合指数分析 | 第35-36页 |
| 3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空间演变分析 | 第36-40页 |
| ·土地利用冲突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空间演变规律 | 第37-38页 |
| ·土地利用冲突综合指数空间演变规律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驱动机制研究 | 第40-45页 |
| 1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驱动力主成分分析 | 第40-41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 第六章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调控对策及建议 | 第45-49页 |
| 1 严控“占补平衡”,保证一定量的耕地面积 | 第45页 |
| 2 积极盘活存量用地,探索建设用地拓展新空间 | 第45-46页 |
| 3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 | 第46页 |
| 4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46-47页 |
| 5 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 第47-4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 2 问题与展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