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中止犯与未遂犯竞合概述 | 第11-25页 |
·中止犯与未遂犯竞合的概念 | 第11-13页 |
·中止犯与未遂犯竞合的特征 | 第13-21页 |
·必须着手实行犯罪且未至既遂 | 第14-16页 |
·基于行为人自己的意志中止犯罪 | 第16-17页 |
·行为人已尽力实施阻果行为,但阻果行为有效性不具有实证性 | 第17-21页 |
·中止犯与未遂犯竞合的类型 | 第21-25页 |
·实行终了的竞合和未实行终了的竞合 | 第22页 |
·能犯的竞合和不能犯的竞合 | 第22-23页 |
·犯罪结果未发生的竞合和“结果”发生的竞合 | 第23-25页 |
第3章 中止犯与未遂犯竞合性质之争及其评价 | 第25-35页 |
·未遂说及其评价 | 第25-28页 |
·未遂说的基本主张 | 第25-26页 |
·未遂说评价 | 第26-28页 |
·中止说及其评价 | 第28-30页 |
·中止说的基本主张 | 第28-29页 |
·中止说评价 | 第29-30页 |
·分别处理说及其评价 | 第30-32页 |
·分别处理说的基本主张 | 第30-31页 |
·分别处理说评价 | 第31-32页 |
·准中止说及其评价 | 第32-35页 |
·准中止说的基本主张 | 第32-34页 |
·准中止说评价 | 第34-35页 |
第4章 中止犯与未遂犯竞合性质之我见 | 第35-39页 |
·定性问题的解决之路——独立类型说 | 第35页 |
·独立类型说理由 | 第35-37页 |
·现实的困境——对我国《刑法》第24 条的解读 | 第35-37页 |
·正确处理这一竞合形态不同类型的要求 | 第37页 |
·设置这一独立类型的立法构想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