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论文--工业设计论文--产品设计论文

国内移动社交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研究背景第12-22页
     ·时代背景第12-15页
     ·行业背景第15-20页
     ·学术背景第20-22页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22-23页
     ·研究内容第22页
     ·研究框架第22-23页
   ·研究创新点和意义第23-26页
     ·研究创新点第23页
     ·研究意义第23-26页
第二章 关于移动社交的研究第26-58页
   ·移动社交的含义第26页
   ·国内移动社交的人际关系类别第26-33页
     ·熟人社交第27-29页
     ·陌生人社交第29-31页
     ·多维化社交第31-33页
   ·国内移动社交的参与主体第33-37页
     ·使用者第33-34页
     ·移动应用商店第34-35页
     ·电信运营商第35页
     ·移动终端厂商第35-36页
     ·联网服务商第36-37页
   ·用户的需求第37-43页
     ·生理需求第40-41页
     ·心理需求第41-43页
   ·移动社交的传播形式第43-48页
     ·文字第43-44页
     ·声音第44-45页
     ·图片第45-47页
     ·视频第47-48页
   ·移动社交的四大优势第48-54页
     ·移动定位社交服务第48-50页
     ·社会化问答服务第50-52页
     ·社会化推荐第52-53页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第53-54页
   ·国内移动社交产品的类型第54-58页
     ·以关系为核心第54-55页
     ·以内容为核心第55页
     ·其他内型第55-58页
第三章 移动端用户体验理论概述第58-80页
   ·用户体验概述第58-62页
     ·用户体验的定义第58页
     ·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关系第58-60页
     ·用户体验在国内的发展状况第60-62页
   ·移动端产品用户体验的特点第62-71页
     ·开放与封闭并存的网络体系第62-63页
     ·用户族群的显现第63-65页
     ·崛起中的泛在网第65-66页
     ·用户习惯的强制性第66-67页
     ·信息病毒式飞速传播第67-68页
     ·更加复杂的安全性第68-70页
     ·精准的地理系统定位第70页
     ·智能感应平台第70-71页
   ·用户体验的维度第71-77页
     ·用户体验的第一维度第72-73页
     ·用户体验的第二维度第73-76页
     ·善用用户体验的两个维度第76-77页
   ·移动端产品的特点第77-80页
       ·时间碎片化第77页
     ·手势的应用第77-78页
     ·屏幕的限制第78-79页
     ·限制输入第79页
     ·流量与费用的考虑第79-80页
第四章 移动社交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第80-100页
   ·用户研究第80-84页
     ·用户访谈第80-81页
     ·问卷调查第81-82页
     ·可用性测试第82-83页
     ·数据分析第83-84页
   ·需求采集第84-87页
   ·移动社交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的要素第87-93页
     ·功能第87-88页
     ·组织形式第88-89页
     ·内容第89页
     ·设计第89-90页
     ·用户输入第90页
     ·移动情景第90-91页
     ·用性第91页
     ·信任感第91-92页
     ·反馈第92页
     ·帮助第92-93页
     ·分享第93页
     ·营销第93页
   ·移动社交产品的信息架构第93-97页
     ·层级式第94页
     ·辐射式第94-95页
     ·套娃式第95页
     ·标签式第95-96页
     ·便当盒式第96页
     ·筛选试图式第96-97页
   ·移动社交产品用户体验第97-100页
     ·每个页面只完成一个功能第97-98页
     ·为中间用户而设计第98页
     ·避免功能的堆砌第98页
     ·拒绝绝对保守第98-99页
     ·把握产品性格第99-100页
第五章 设计实践第100-116页
   ·“掌上昆工”移动社交产品的设计第100-101页
     ·目标用户第100页
     ·用户需求第100-101页
   ·“掌上昆工”移动社交产品的交互原型第101-116页
第六章 结语第116-118页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第116页
   ·论文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6页
附录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燃料中有害元素对高炉冶炼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SVM的齿轮箱故障智能诊断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