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效应”、干中学效应的分离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导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6-18页 |
| 2 理论模型 | 第18-30页 |
|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 ·知识与人力资本 | 第18页 |
| ·“侵蚀效应” | 第18-19页 |
|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经济运作机制 | 第21-22页 |
| ·引入“侵蚀效应” | 第21页 |
| ·经济运作机制 | 第21-22页 |
| ·模型构建与均衡分析 | 第22-30页 |
| ·基本设定 | 第23-24页 |
| ·劳动者时间 | 第23页 |
| ·创新时间 | 第23页 |
| ·人力资本开发机制 | 第23-24页 |
| ·代理人行为 | 第24-26页 |
| ·最终产品部门 | 第24页 |
| ·资本设备部门 | 第24-25页 |
| ·R&D 部门 | 第25-26页 |
| ·消费者偏好 | 第26页 |
| ·均衡分析 | 第26-30页 |
| ·均衡条件 | 第26页 |
| ·“侵蚀效应”与干中学效应的关系 | 第26-27页 |
| ·经济增长与有效干中学效应、”侵蚀效应“的关系 | 第27-28页 |
| ·干中学效应的分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28-30页 |
| 3 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 第30-37页 |
| ·计量模型的设定 | 第30页 |
| ·计量方法与指标选取 | 第30-31页 |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 ·指标选取 | 第31页 |
| ·实证分析 | 第31-37页 |
| ·单位根检验 | 第31-32页 |
| ·协整检验 | 第32-34页 |
| ·“侵蚀效应”与干中学效应的关系 | 第32-33页 |
| ·经济增长与有效干中学效应、“侵蚀效应”的关系 | 第33-34页 |
|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4-35页 |
| ·脉冲响应分析 | 第35-37页 |
|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37-40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政策启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44-45页 |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