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 关于“商业伦理” | 第11-12页 |
2. 关于“公司治理” | 第12-13页 |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14页 |
一、中国传统商业伦理的形成 | 第14-24页 |
(一)中国传统商业伦理的确立 | 第14-17页 |
(二)深受“义与利之辨”影响的商业伦理 | 第17-20页 |
1.“义与利之辨”的提出 | 第18-19页 |
2.“义与利之辨”的发展 | 第19-20页 |
3.“义与利之辨”的结果及其影响 | 第20页 |
(三)“重农抑商”的思想对商业伦理发展的限制 | 第20-24页 |
1.“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 第20-21页 |
2.“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及其思想的传播 | 第21-22页 |
3.“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 第22-24页 |
二、清末封建伦理的动摇和商业伦理的新发展 | 第24-30页 |
(一)从“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到“重利重商” | 第24-25页 |
(二)“重利重商”的商业伦理与“官督商办”治理模式的建立 | 第25-28页 |
1.“官督商办”模式及其优势 | 第26-27页 |
2.“官督商办”模式的缺陷 | 第27-28页 |
(三)商业伦理的传承和新发展 | 第28-30页 |
三、民国时期的传统商业伦理与公司治理立法 | 第30-36页 |
(一)商业伦理新元素——企业家精神的彰显和发展 | 第30-31页 |
(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主导下的商业伦理 | 第31-32页 |
(三)商业伦理中社会责任感的凸显 | 第32-33页 |
(四)商人法律意识的进步和民国商事法的制定 | 第33-36页 |
1. 北洋政府时期公司治理的立法 | 第33-34页 |
2. 南京国民政府公司治理的立法 | 第34-36页 |
四、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伦理的政治化与公司治理的迷失 | 第36-40页 |
(一)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对商业伦理的影响 | 第36-38页 |
(二)计划经济体系下国营公司治理的弊端 | 第38-40页 |
五、改革开放后的商业伦理和公司治理立法 | 第40-47页 |
(一)改革开放后的新景象 | 第40-43页 |
1. 激情澎湃的“下海”创业浪潮 | 第40-41页 |
2. 外资引进对中国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41-43页 |
(二)改革开放后商业伦理的新发展 | 第43-47页 |
1. 对计划经济时期伦理的冲击 | 第43-44页 |
2. 企业家精神的再度觉醒 | 第44-45页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传统商业伦理的高度概括 | 第45-47页 |
六、传统商业伦理对当下公司治理实践的影响 | 第47-52页 |
(一)诚信、公平、仁义是当代公司治理实践的伦理基石 | 第47-49页 |
(二)“和为贵”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 第49-51页 |
(三)“勤俭节约”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 | 第51-52页 |
七、传统优秀商业伦理促进良好公司治的实践路径创新 | 第52-56页 |
(一)公司内部治理中伦理准则制定和伦理委员会建立 | 第52-53页 |
(二)公司外部治理商业伦理的保障机制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