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生长田间试验模拟模型及可视化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概述 | 第7-11页 |
| ·模型的定义、类型及特征 | 第7-8页 |
| ·国外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国内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20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实验设计 | 第14-15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14页 |
| ·试验品种介绍 | 第14-15页 |
| ·实验方案 | 第15页 |
| ·数据获取与主要测定内容 | 第15-16页 |
| ·叶片、叶宽的测定 | 第16页 |
| ·叶鞘的测定 | 第16页 |
| ·茎叶夹角的测定 | 第16页 |
| ·茎秆的测定 | 第16页 |
| ·温度的测定 | 第16页 |
| ·叶热间距 | 第16页 |
| ·植株整体形态 | 第16页 |
|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16-19页 |
| ·模型建立具体步骤 | 第16-17页 |
| ·建模方法 | 第17-18页 |
| ·模型的检验方法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大麦叶片形态生长模拟研究 | 第20-29页 |
| ·温度效应因子 | 第20页 |
| ·叶片的建模 | 第20-27页 |
| ·叶长的模型描述 | 第21-22页 |
| ·叶长模型检验 | 第22-25页 |
| ·叶形的模拟 | 第25-26页 |
| ·叶形模型检验 | 第26-27页 |
| ·叶面积的确定 | 第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大麦叶鞘和茎秆生长过程的模拟研究 | 第29-36页 |
| ·大麦叶鞘生长过程的模拟 | 第29-31页 |
| ·叶鞘长度的动态模拟 | 第29-30页 |
| ·模型的检验 | 第30-31页 |
| ·大麦茎秆生长模拟模型的构建 | 第31-33页 |
| ·节间长度生长模拟模型的描述 | 第32页 |
| ·节间增粗模型 | 第32-33页 |
| ·茎秆生长模型检验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 第五章 大麦器官几何建模研究 | 第36-44页 |
| ·叶片几何模型的构建 | 第36-39页 |
| ·NURBS 曲面方程 | 第36-37页 |
| ·基于 NURBS 曲面的叶片构造算法 | 第37-39页 |
| ·叶鞘几何模型的构建 | 第39-40页 |
| ·茎秆几何模型的构建 | 第40-41页 |
| ·器官的渲染 | 第41-43页 |
| ·纹理映射 | 第41-42页 |
| ·颜色渲染 | 第42页 |
| ·光照处理 | 第42-43页 |
| ·结果示例与分析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大麦生长可视化系统的构建 | 第44-51页 |
| ·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5页 |
| ·输入层 | 第45页 |
| ·模型库层 | 第45页 |
| ·输出层 | 第45页 |
| ·开发环境 | 第45-46页 |
| ·硬件环境 | 第45页 |
| ·软件环境 | 第45-46页 |
| ·基本图元的设计 | 第46-47页 |
| ·NURBS 曲面的绘制 | 第46页 |
| ·圆柱体绘制 | 第46-47页 |
|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47页 |
| ·系统的实现 | 第47-50页 |
| ·大麦茎秆的可视化 | 第47-48页 |
| ·大麦叶片的可视化 | 第48页 |
| ·大麦个体可视化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1-54页 |
| ·讨论 | 第51-52页 |
| ·大麦茎、叶形态模型 | 第51页 |
| ·大麦茎、叶虚拟显示模型 | 第51-52页 |
| ·基于大麦形态模型的虚拟生长系统 | 第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53页 |
|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 导师简介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