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 呼肠孤病毒的分类与结构特征 | 第13-15页 |
·呼肠孤病毒的分类 | 第13页 |
·呼肠孤病毒的结构特征 | 第13-15页 |
2 斐济病毒属 | 第15-17页 |
·斐济病毒属的分类 | 第15-16页 |
·斐济病毒属侵染寄主及症状 | 第16页 |
·斐济病毒属侵染寄主及传播途径 | 第16页 |
·斐济病毒属形态学特征 | 第16页 |
·斐济病毒属基因组结构 | 第16-17页 |
3 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情况 | 第17页 |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及症状 | 第17页 |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寄主及传毒介体 | 第17-18页 |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8-19页 |
4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病情况 | 第19页 |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病原 | 第19-20页 |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症状 | 第20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寄主及传毒介体 | 第20-21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21-22页 |
5 植物病毒编码的运动蛋白 | 第22-25页 |
·运动蛋白的作用方式 | 第22-23页 |
·运动蛋白介导病毒细胞到细胞间运动的分子机制 | 第23页 |
·运动蛋白在病毒长距离运输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运动蛋白介导的植物抗病性 | 第24-25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44页 |
1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病样来源 | 第26页 |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菌种和载体 | 第26页 |
·酶和化学试剂 | 第26页 |
·常用缓冲溶液和培养基 | 第26页 |
·抗生素 | 第26页 |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6-44页 |
·叶片总 RNA 的提取 | 第26-27页 |
·提 RNA 的准备工作 | 第26-27页 |
·Trizol 抽提液提取总 RNA 方法 | 第27页 |
·cDNA 的合成 | 第27-28页 |
·PCR 技术 | 第28页 |
·PCR 产物的克隆 | 第28-32页 |
·PCR 产物回收和纯化 | 第28-29页 |
·PCR 产物的连接 | 第29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30页 |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少量制备(CaCl2法) | 第29-30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少量制备 | 第30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0-31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30页 |
·连接产物转化农杆菌(冻融法) | 第30-31页 |
·阳性克隆的 PCR 鉴定 | 第31页 |
·质粒提取 | 第31-32页 |
·克隆基因的测序、分析和登录 | 第32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9 部分片段的克隆 | 第32页 |
·S9 部分片段的克隆引物设计 | 第32页 |
·S9 部分片段的 RT-PCR 扩增 | 第32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9 部分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全基因组的克隆 | 第33-38页 |
·全基因组的克隆引物设计 | 第33-37页 |
·全基因组的克隆 PCR 扩增 | 第37-38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 | 第38-40页 |
·全基因组的序列拼接、确认及提交 | 第40-41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43页 |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所用引物设计 | 第41页 |
·SRBSDV S9-2、S7-2 和 S5-2 片段的克隆 | 第41页 |
·SRBSDV S9-2、S7-2 和 S5-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42页 |
·重组植物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 | 第42页 |
·农杆菌浸润接种 | 第42-43页 |
·基因枪轰击 | 第43页 |
·GUS 染色方法 | 第43页 |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78页 |
1 安徽省 RBSDV 和 SRBSDV 的分子检测和序列分析 | 第44-47页 |
·安徽省 RBSDV 和 SRBSDV 的分子检测 | 第44-45页 |
·水稻样本的检测 | 第44页 |
·RBSDV 和 SRBSDV 单独侵染样本及混合样本的检测验证 | 第44-45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9 部分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45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9 部分片段序列比较及分子进化分析 | 第45-47页 |
2 RBSDV 和 SRBSDV 全基因组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47-48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省分离物全基因组的克隆 | 第47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省分离物 S1-S10 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 第47-48页 |
3 RBSDV 和 SRBSDV 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 | 第48-71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1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48-50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2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50-52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3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52-54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4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54-56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5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56-58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6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58-60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7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60-63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8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63-65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9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65-68页 |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 S10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68-71页 |
4 SRBSDV mp 基因的初步鉴定 | 第71-78页 |
·利用 PVX 运动缺陷型载体鉴定运动蛋白 | 第71-75页 |
·SRBSDV S9-2、S7-2、S5-2 的克隆 | 第71-73页 |
·SRBSDV S9-2、S7-2、S5-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3-74页 |
·PVX 运动缺陷型载体鉴定运动蛋白 | 第74-75页 |
·SRBSDV S7-2、S5-2 在烟草表皮细胞中的定位 | 第75-78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5-77页 |
·SRBSDV S9-2、S7-2、S5-2 的克隆 | 第75-76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酶切 | 第76-77页 |
·SRBSDV S7-2,S5-2 在烟草表皮细胞中的定位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1页 |
1 RBSDV 和 SRBSDV 的 RT-PCR 检测 | 第78页 |
2 RBSDV 和 SRBSDV 安徽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第78-79页 |
3 SRBSDV mp 基因的初步鉴定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A: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法 | 第87-90页 |
附录 B:常用的抗生素和激素及使用浓度 | 第90-91页 |
附录 C:常用化学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91-93页 |
附录 D:本文所用的重要缩写词及中文对照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
[附]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