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shuffling提高磷脂酶A1的催化性能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磷脂酶的种类和来源 | 第15-17页 |
·磷脂酶A1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易错PCR | 第18页 |
·DNA Shuffling | 第18-22页 |
·DNA改组技术的产生 | 第18-19页 |
·DNA改组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第19页 |
·DNA改组的发展和应用 | 第19-22页 |
·传统DNA改组的改良 | 第19-20页 |
·family shuffling | 第20页 |
·Genome shuffling | 第20-21页 |
·交错延伸过程 | 第21-22页 |
·临时模板随机嵌合技术 | 第22页 |
·DNA Shuffling技术的优缺点及展望 | 第22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磷脂酶A1生产菌的筛选 | 第24-36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24-25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菌种筛选 | 第25-26页 |
·采集土样 | 第25-26页 |
·富集培养 | 第26页 |
·菌株的初筛 | 第26页 |
·菌株的复筛 | 第26页 |
·酶活测定 | 第26-27页 |
·磷脂酶A1酶活定性测定 | 第26页 |
·磷脂酶A1酶活定量测定 | 第26-27页 |
·菌株产酶定性实验 | 第27页 |
·脂肪酸甲酯化方法 | 第27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27页 |
·菌株鉴定 | 第27-28页 |
·菌株形态学观察及理化分析 | 第27页 |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28页 |
·W22发酵条件优化 | 第28-29页 |
·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28页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28页 |
·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 | 第28-29页 |
·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菌株初筛 | 第29页 |
·摇瓶复筛 | 第29页 |
·菌株产酶的定性 | 第29-30页 |
·菌株鉴定 | 第30-33页 |
·菌落形态及其生化特性 | 第30-31页 |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1-33页 |
·W22发酵条件优化 | 第33-35页 |
·最佳发酵时间 | 第33页 |
·最适发酵温度 | 第33页 |
·最佳发酵初始pH值 | 第33-34页 |
·最优摇床转速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实验结论 | 第35页 |
·实验讨论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因组改组选育磷脂酶A1高产菌株 | 第36-51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菌种来源 | 第36-37页 |
·主要药品 | 第37页 |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37页 |
·培养基的配置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紫外诱变 | 第37-39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37-38页 |
·紫外线诱变处理 | 第38页 |
·致死率及正突变率的计算 | 第38页 |
·筛选方法 | 第38页 |
·遗传稳定性考察 | 第38-39页 |
·等离子诱变 | 第39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39页 |
·等离子诱变处理 | 第39页 |
·菌株的筛选 | 第39页 |
·遗传稳定性考察 | 第39页 |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第39-41页 |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9-40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0页 |
·原生质体的灭活 | 第40-41页 |
·原生质体的融合和再生 | 第41页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41页 |
·遗传稳定性考察 | 第41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1-49页 |
·紫外诱变 | 第41-43页 |
·致死率和正突变率 | 第41-42页 |
·紫外诱变初筛 | 第42页 |
·紫外诱变复筛 | 第42页 |
·遗传稳定性考察 | 第42-43页 |
·等离子诱变 | 第43-45页 |
·致死率和正突变率 | 第43页 |
·W22等离子诱变初筛 | 第43-44页 |
·W22等离子诱变复筛 | 第44页 |
·突变株遗传稳定性验证 | 第44-45页 |
·原生质体融合结果 | 第45-49页 |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5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5-47页 |
·原生体的灭活 | 第47页 |
·原生质体的融合 | 第47-48页 |
·融合子的筛选 | 第48页 |
·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实验结论 | 第49-50页 |
·实验讨论 | 第50-51页 |
第4章 磷脂酶产生菌的DNA改组 | 第51-69页 |
·实验材料 | 第52-54页 |
·仪器与器材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53页 |
·培养基、酶及抗生素 | 第53页 |
·菌种及载体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9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54页 |
·易错PCR | 第54-55页 |
·DNasel酶切 | 第55-56页 |
·无引物PCR | 第56页 |
·有引物PCR | 第56页 |
·突变体文库的构建 | 第56-58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6-57页 |
·酶切及连接转化 | 第57-58页 |
·第二轮DNA Shuffling | 第58页 |
·阳性克隆的验证 | 第58页 |
·酶活测定 | 第58-59页 |
·突变酶酶学性质的考察 | 第59页 |
·最适温度及热稳定性 | 第59页 |
·最适pH及pH稳定性 | 第59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59页 |
·突变体测序与突变位点分析 | 第59页 |
·实验结果 | 第59-67页 |
·质粒的提取及易错PCR | 第59-60页 |
·易错PCR | 第60页 |
·DNA Shuffing | 第60-62页 |
·DNase Ⅰ酶切条件 | 第60-61页 |
·无引物PCR和有引物PCR | 第61-62页 |
·酶切、连接和转化 | 第62-63页 |
·筛选阳性转化子 | 第63-64页 |
·摇瓶复筛及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64页 |
·突变酶酶学性质 | 第64-66页 |
·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 | 第64-65页 |
·最适pH及pH稳定性 | 第65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测序结果与突变位点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实验结论 | 第67-68页 |
·实验讨论 | 第68-6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实验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