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 第9-11页 |
·秸秆能源 | 第10页 |
·秸秆饲料 | 第10页 |
·秸秆还田造肥 | 第10-11页 |
·工业原料及基料 | 第11页 |
·秸秆预处理 | 第11-13页 |
·秸秆结构 | 第11-12页 |
·秸秆预处理的作用 | 第12-13页 |
·秸秆预处理的方法 | 第13页 |
·白腐菌概述及其对秸秆降解的国内外研究 | 第13-16页 |
·白腐菌概述 | 第13-14页 |
·白腐菌降解酶系统 | 第14页 |
·漆酶概述 | 第14页 |
·白腐菌在秸秆预处理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及章节介绍 | 第16-18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章节介绍 | 第17-18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白腐菌培养实验材料 | 第18页 |
·白腐菌种类 | 第18页 |
·实验设备与器材 | 第18页 |
·其他器材 | 第18页 |
·特殊实验药品 | 第18页 |
·白腐菌培养与产酶 | 第18-19页 |
·培养基 | 第18-19页 |
·固体培养与产酶培养 | 第19页 |
·菌体生物量测定 | 第19-20页 |
·酶活测定 | 第20-21页 |
·酶活定义 | 第20页 |
·酶活测定所需试剂 | 第20页 |
·粗酶液制备 | 第20页 |
·酶活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秸秆预处理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秸秆种类 | 第21页 |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特殊实验药品及其配制 | 第21页 |
·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测定 | 第21-22页 |
·秸秆白腐菌预处理方法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培养基中添加天然成分对白腐菌产漆酶条件优化 | 第23-31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天然成分添加实验结果分析 | 第24-30页 |
·基础培养基白腐菌糙皮侧耳漆酶分泌 | 第24-25页 |
·不同添加成分对白腐菌产漆酶能力的影响 | 第25页 |
·不同马铃薯添加量对白腐菌产漆酶能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葡萄糖浓度下添加天然成分对白腐菌产漆酶的影响 | 第26-27页 |
·马铃薯培养基条件下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7-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白腐菌产漆酶连续培养 | 第31-4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沸石粉末添加 | 第31页 |
·连续培养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9页 |
·不同沸石添加量对糙皮侧耳漆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沸石添加量对糙皮侧耳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33-35页 |
·全菌量连续培养效果 | 第35-37页 |
·50%剩余菌量连续培养效果 | 第37-38页 |
·50%剩余菌量对添加沸石粉末连续培养的影响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5 漆酶部分性质分析及其对稻草秸秆的预处理研究 | 第41-50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漆酶培养及活性测定 | 第41-42页 |
·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测定 | 第42页 |
·漆酶处理秸秆方法 | 第42页 |
·结果分析 | 第42-49页 |
·菌液离心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温度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反应pH值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漆酶添加量对降解秸秆木质素的影响 | 第45-47页 |
·处理温度对降解秸秆木质素的影响 | 第47-48页 |
·初始pH值对降解秸秆木质素的影响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