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微乳液 | 第11-15页 |
| ·微乳液的定义 | 第11-12页 |
| ·微乳液的分类与结构 | 第12-13页 |
|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第13-14页 |
| ·微乳液的应用 | 第14-15页 |
|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5-20页 |
| ·纳米材料的定义 | 第15页 |
| ·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 | 第15-16页 |
| ·纳米材料的性质 | 第16-18页 |
| ·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18-19页 |
|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9-20页 |
|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 | 第20-21页 |
| ·蒸发诱导自组装 | 第20页 |
| ·静电吸引自组装 | 第20页 |
| ·化学吸附自组装 | 第20-21页 |
| ·电化学自组装 | 第21页 |
| ·原位自组装 | 第21页 |
| ·本文构思及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 第2章 镍/反相微乳液体系 Au 纳米自组装膜的制备与催化性能 | 第23-35页 |
| ·前言 | 第23-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 ·实验药品 | 第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 ·实验所需溶液 | 第25页 |
|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25页 |
| ·反相微乳液体系中 Au 纳米自组装膜材料的制备 | 第25-26页 |
| ·水溶液体系中 Au 纳米自组装膜的制备 | 第26页 |
| ·Au 纳米自组装膜的形貌表征 | 第26-27页 |
| ·Au 纳米自组装膜对丙三醇电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第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 ·不同溶液体系制备的 Au 纳米膜的微观形貌比较 | 第27-28页 |
| ·Au 纳米自组装膜的形貌 | 第28页 |
| ·不同 Au3+浓度制备的 Au 纳米自组装膜的微观形貌比较 | 第28-29页 |
| ·不同基底材料制备的 Au 纳米自组装膜的微观形貌比较 | 第29-30页 |
| ·纳米 Au 自组装膜的催化性能 | 第30-33页 |
| ·不同体系 Au 纳米自组装膜电化学稳定性对比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镍/反相微乳液体系双金属纳米自组装膜的制备与催化性能 | 第35-50页 |
| ·前言 | 第35-3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 ·所需溶液的配制 | 第37页 |
|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37页 |
| ·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双金属纳米自组装膜材料的制备 | 第37-38页 |
| ·水溶液体系中双金属纳米自组装膜材料的制备 | 第38页 |
| ·Pd-Au 双金属纳米膜材料的形貌表征 | 第38-39页 |
| ·双金属纳米膜材料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 ·Pd 纳米自组装膜和 Pd-Au 纳米自组装膜形貌对比 | 第39-41页 |
| ·不同自组装方法制备的 Pd-Au 纳米自组装膜形貌对此 | 第41-42页 |
| ·Pd-Au 双金属纳米自组装膜的催化性能 | 第42-46页 |
| ·Pd-Au 双金属纳米自组装膜电化学催化稳定性 | 第46-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