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得恭文学的文化批判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 ·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 ·文化哲学 | 第22-26页 |
| ·比较文学形象学 | 第26-27页 |
|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 | 第27-28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8-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36页 |
| 第二章 历史性视域下的文化批判 | 第36-55页 |
| ·《二十一都怀古诗》中的朝鲜 | 第36-49页 |
| ·对历史荣耀的颂扬 | 第36-43页 |
| ·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 第43-49页 |
| ·《二十一都怀古诗》对朝鲜文化的文化批判 | 第49-55页 |
| ·对朝鲜历史根基的重释 | 第49-51页 |
| ·对朝鲜文化自主性的反思 | 第51-53页 |
| ·对朝鲜文化开放性的坚持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共时性视阈下的文化批判 | 第55-80页 |
| ·《热河纪行诗注》对东亚文化的文化批判 | 第55-67页 |
| ·文化维持:对东亚价值体系的传承 | 第55-58页 |
| ·文化失范:从华至夷的文化传播 | 第58-61页 |
| ·文化危机:“夷”文化的觉醒 | 第61-64页 |
| ·文化创新:多元文化的互动 | 第64-67页 |
| ·《燕台再游录》对中国文化的文化批判 | 第67-80页 |
| ·文化失范之学风问题 | 第67-70页 |
| ·文化危机之政坛动荡 | 第70-75页 |
| ·对朝鲜形象的反思 | 第75-80页 |
| 第四章 文化转型之尝试 | 第80-122页 |
| ·关注朝鲜: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 第80-97页 |
| ·“兴”民志 | 第80-83页 |
| ·“观”民风 | 第83-87页 |
| ·“群”民情 | 第87-90页 |
| ·抒民“怨” | 第90-97页 |
| ·对中国诗歌理论的接受 | 第97-109页 |
| ·物象纯美 | 第97-101页 |
| ·视角平远 | 第101-104页 |
| ·意境清远 | 第104-109页 |
| ·诗歌创新之朝鲜风 | 第109-122页 |
| ·朝鲜风的提出 | 第109-110页 |
| ·柳得恭诗歌中的朝鲜风 | 第110-118页 |
| ·从容现在 | 第110-112页 |
| ·字其方言 | 第112-115页 |
| ·韵其民谣 | 第115-118页 |
| ·中国文人对柳得恭诗歌的评价 | 第118-12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122-128页 |
| ·柳得恭眼中的文化危机 | 第122-123页 |
| ·文化创新:开放的文化视野 | 第123-124页 |
| ·文化创新:诗歌实践 | 第124-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3页 |
| 附录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