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变刚度隔震技术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结构减震控制概念、原理及分类 | 第12-14页 |
·结构减震控制基本概念 | 第12页 |
·结构减震控制的分类 | 第12-14页 |
·基础隔震组成和隔震原理 | 第14-16页 |
·基础隔震技术基本原理 | 第14页 |
·基础隔震技术发展概述 | 第14-16页 |
·变刚度隔震技术及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变刚度隔震支座试验研究 | 第21-53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叠层橡胶支座试验检验方法 | 第22-25页 |
·串联组合隔震支座(JY-ISO-C型)试验研究 | 第25-41页 |
·支座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6-28页 |
·竖向特性试验 | 第28-33页 |
·水平剪切试验 | 第33-41页 |
·并联组合隔震支座(JY-ISO-B型)试验研究 | 第41-53页 |
·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41-43页 |
·竖向特性试验 | 第43-49页 |
·支座试验后状态及构造优化 | 第49-50页 |
·并联组合隔震支座试验总结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建筑变刚度隔震橡胶支座分析模型 | 第53-69页 |
·等价线性(线弹性)模型 | 第53-55页 |
·线型模型 | 第55-58页 |
·Bonc-Wen滞回模型 | 第58-61页 |
·单轴模型 | 第58-60页 |
·多轴模型 | 第60-61页 |
·三线型模型 | 第61-62页 |
·变刚度隔震支座计算分析模型 | 第62-69页 |
·串联组合隔震支座JY-ISO-C计算模型 | 第62-65页 |
·并联组合隔震支座JY-ISO-B计算模型 | 第65-69页 |
第四章 高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 | 第69-97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试验及采集设备 | 第70-72页 |
·试验设计及模型制作 | 第72-91页 |
·试验原型结构设计 | 第72-73页 |
·模型用材料及性能 | 第73-76页 |
·模型设计与加工 | 第76-82页 |
·地震波选择 | 第82-83页 |
·测点布置 | 第83-85页 |
·试验工况 | 第85-91页 |
·试验模型频率及振型 | 第91-97页 |
第五章 橡胶支座隔震模型振动台试验 | 第97-167页 |
·模型A2试验结果 | 第97-117页 |
·模型B1试验结果 | 第117-132页 |
·模型B2试验结果 | 第132-147页 |
·A2、B1、B2模型振动台试验结果综合对比研究 | 第147-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六章 试验模型数值分析及与试验对比研究 | 第167-201页 |
·引言 | 第167页 |
·计算模型及分析方法 | 第167-175页 |
·弹性时程分析 | 第167-170页 |
·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170-175页 |
·变刚度隔震结构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175-198页 |
·模型信息 | 第175-176页 |
·计算工况 | 第176-177页 |
·输入地震波 | 第177-181页 |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181-198页 |
·本章小结 | 第198-20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1-205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01-203页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203-205页 |
附录A 振动台模型设计信息 | 第205-213页 |
附图B 隔震结构模型最大楼层位移及最大层间位移角 | 第213-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228-231页 |
致谢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