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国内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研究 | 第15-17页 |
| ·国外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研究 | 第17页 |
| ·国内外关于农地流转双向拍卖的研究 | 第17-22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创新 | 第23-26页 |
| 第2章 马克思地租理论及其在农地流转中的现实意义 | 第26-36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前提与基础 | 第26-28页 |
| ·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 | 第26-27页 |
| ·安德森的地租理论 | 第27-28页 |
| ·大卫·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 第28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8-30页 |
|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 第29-30页 |
|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相分离的产物 | 第30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中地租的形式 | 第30-33页 |
| ·绝对地租 | 第31页 |
| ·级差地租 | 第31-32页 |
| ·垄断地租 | 第32-33页 |
| ·分离地租 | 第33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33-36页 |
| ·科学论述农业的重要性,强化并保护农业的基础地位 | 第33-34页 |
| ·为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理论依据 | 第34-35页 |
| ·为建立健全良性的土地资产运行格局提供依据 | 第35-36页 |
| 第3章 我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第36-44页 |
| ·农地流转的概念 | 第36-37页 |
| ·发展我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 ·现有土地制度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37页 |
| ·农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 | 第37-38页 |
|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 第38页 |
| ·我国农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 第38-42页 |
| ·按受让主体划分 | 第38-40页 |
| ·按推动因素划分 | 第40-41页 |
| ·按照经营方式划分 | 第41-42页 |
| ·我国农地流转市场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42-44页 |
| ·农地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但总体水平较低 | 第42页 |
|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存在不规范 | 第42-43页 |
| ·土地碎片式经营,缺乏规范的流转机制,导致农产品价格偏低 | 第43页 |
| ·土地使用价格行政化与农民利益分享边缘化 | 第43-44页 |
| 第4章 农地流转市场双向拍卖 | 第44-54页 |
| ·农地商品的特殊属性 | 第44-45页 |
| ·产权有限性 | 第44页 |
| ·空间区位性 | 第44-45页 |
| ·质量的差异性 | 第45页 |
| ·功能的二重性 | 第45页 |
| ·农地流转市场的基本特征 | 第45-47页 |
| ·范围的地域性 | 第46页 |
| ·标的的权益性 | 第46页 |
| ·交易过程的专业性 | 第46-47页 |
| ·竞争的不完全性 | 第47页 |
| ·农地流转市场双向拍卖模型 | 第47-49页 |
| ·市场参与者 | 第47-48页 |
| ·交易规则 | 第48页 |
| ·市场出清 | 第48-49页 |
| ·农地流转市场双向拍卖的贝叶斯均衡 | 第49-51页 |
| ·农地流转市场双向拍卖均衡线性战略下买卖双方的效用分析 | 第51-54页 |
| 第5章 完善我国农地流转的建议 | 第54-62页 |
| ·明确我国农地流转的目标要求 | 第54-55页 |
| ·农地流转应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 第54页 |
| ·农地流转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 第54-55页 |
| ·农地流转应有利于推动农地使用权进入市场 | 第55页 |
| ·农地流转应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 | 第55页 |
| ·建立完善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 第55-57页 |
| ·促进农地使用权商品化 | 第55-56页 |
| ·培育农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 | 第56-57页 |
| ·建立以土地价格评估为重点的农地流转服务机构 | 第57页 |
| ·完善农地产权关系,明确农地流转利益主体 | 第57-58页 |
| ·健全完善多层次的农地流转保障机制 | 第58页 |
| ·完善农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 | 第58-62页 |
| ·制定农地招标、拍卖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 第59页 |
| ·完善农地集中储备供需的法制化建设 | 第59页 |
| ·完善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 | 第59-62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