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灵芝栽培品种遗传特性研究及灵芝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灵芝研究 | 第11-14页 |
| ·灵芝的种属与分布 | 第11页 |
| ·灵芝的药用价值及研究历史概述 | 第11-12页 |
| ·灵芝的成分研究 | 第12页 |
| ·灵芝产品的开发利用及市场需求 | 第12页 |
| ·灵芝分类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RAPD分析方法 | 第13页 |
| ·ITS序列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 ·灵芝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灵芝多糖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 | 第14-16页 |
| ·营养因子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环境条件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液体深层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 第16-17页 |
| ·灵芝多糖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研究 | 第17页 |
| ·灵芝多糖的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 ·苯酚-硫酸法 | 第17-18页 |
| ·蒽酮-硫酸法 | 第1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8-19页 |
| ·灵芝多糖的功效 | 第19-20页 |
| ·灵芝多糖的免疫功能 | 第19页 |
| ·灵芝多糖的抗氧化功能 | 第19页 |
| ·灵芝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 第19-20页 |
| ·本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 ·供试菌种 | 第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 ·分子试剂 | 第21-22页 |
| ·化学试剂 | 第2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 ·供试菌株遗传特性研究 | 第23-25页 |
| ·灵芝菌丝DNA提取 | 第23页 |
| ·RAPD分析 | 第23-24页 |
| ·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 | 第24-25页 |
| ·灵芝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25-26页 |
| ·菌种的活化 | 第25页 |
| ·菌种的液体培养 | 第25页 |
| ·沉淀粗多糖 | 第25页 |
| ·胞外多糖的测定 | 第25-26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6页 |
| ·胞内多糖的测定 | 第26页 |
| ·培养基的优化 | 第26-27页 |
| ·碳源 | 第26-27页 |
| ·氮源 | 第27页 |
| ·Plackett-Burman实验 | 第27-28页 |
| ·最陡爬坡实验 | 第28页 |
| ·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28页 |
| ·验证试验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9页 |
| ·供试灵芝品种的遗传特性分析 | 第29-33页 |
| ·RAPD分析 | 第29-31页 |
| ·ITS序列分析 | 第31-33页 |
| ·高效菌株筛选及培养基优化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 ·菌种的筛选 | 第33-34页 |
| ·碳氮源的优化 | 第34-36页 |
| ·碳源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氮源的影响 | 第35-36页 |
| ·Plackett-Burman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 ·响应面结果与分析 | 第38-49页 |
| ·胞内多糖的响应面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 ·胞外多糖的响应面设计与分析 | 第43-48页 |
| ·模型验证 | 第48-49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 ·灵芝遗传特性的研究 | 第49页 |
| ·灵芝高效菌株筛选的研究 | 第49-50页 |
| ·高效菌株筛选碳氮源的优化 | 第50页 |
| ·响应面优化高效菌株培养条件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