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

文昌十八行“梳式”聚落的成因及形态特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7页
   ·缘起第10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研究目的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页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第11-13页
     ·研究对象第11-12页
     ·概念界定第12-13页
   ·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中国传统聚落研究现状第13页
     ·海南传统聚落研究现状第13-14页
   ·研究方法第14-16页
     ·实地调研测绘第14页
     ·文献考据第14-15页
     ·人文地理学第15页
     ·比较研究第15-16页
   ·论文框架第16-17页
2 文昌“十八行”的生成环境第17-39页
   ·文昌“十八行”的自然环境第17-22页
     ·地理位置第17-18页
     ·气候特征第18-20页
     ·地形地貌第20页
     ·聚落概况第20-22页
   ·移民史与人口构成第22-24页
     ·文昌的中原移民史第22-23页
     ·文昌的海外移民史第23页
     ·文昌的人口构成第23-24页
   ·当地文化特征第24-28页
     ·地域文化特征第24-27页
     ·聚落文化特征第27-28页
   ·当地社会制度第28-31页
     ·宗族制度第28-29页
     ·匠作制度第29页
     ·对聚落的影响第29-31页
   ·当地经济技术第31-32页
   ·当地民俗与禁忌第32-39页
     ·民俗与禁忌特点第32-33页
     ·聚落民俗与禁忌第33-39页
3 文昌十八行“梳式”聚落溯源第39-53页
   ·十八行的林氏家族简史第39-40页
   ·“梳式”聚落的分布现状第40-45页
     ·中国“梳式”聚落的分布现状第40-41页
     ·岭南“梳式”聚落的分布现状第41-43页
     ·海南“梳式”聚落的分布现状第43-45页
   ·岭南“梳式”聚落及民居的形态特征第45-51页
     ·岭南“梳式”聚落的形态特征第45-50页
     ·岭南“梳式”聚落的比较分析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4 文昌“十八行”聚落形态特征及成因第53-103页
   ·聚落的选址第53-56页
     ·选址特点第53-56页
     ·风水理论第56页
   ·聚落布局及结构第56-74页
     ·聚落布局特征第56-58页
     ·聚落空间结构第58-63页
     ·聚落演变过程第63-74页
   ·聚落的居住建筑体系第74-90页
     ·琼北民居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第74-80页
     ·文昌“十八行”住宅空间形态特征第80-86页
     ·文昌“十八行”民居构造特征分析第86-88页
     ·文昌“十八行”民居的空间形态成因分析第88-90页
   ·聚落的宗法建筑体系第90-94页
     ·宗族观念第90-91页
     ·宗法建筑第91-94页
   ·聚落的街巷交通体系第94-96页
     ·街巷分类及内容第94-96页
     ·街巷的空间序列第96页
   ·聚落的公共空间体系第96-101页
     ·公共空间的内容第97-100页
     ·公共空间的层次第100-101页
   ·聚落的水体系第101-103页
     ·供水系统第101-102页
     ·排水系统第102-103页
结语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8页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08-109页
附录2 部分图表来源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的级区属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下一篇:与城市互动的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空间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