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纤维素研究和应用进展 | 第11-14页 |
·纤维素分子结构 | 第11-13页 |
·纤维素晶体结构 | 第13-14页 |
·纤维素的应用进展 | 第14页 |
·纳米纤维素晶须及其接枝共聚改性研究 | 第14-18页 |
·纳米纤维素晶须的性质 | 第14-15页 |
·纳米纤维素晶须的接枝共聚改性 | 第15-17页 |
·纳米纤维素晶须及其改性产物的应用研究 | 第17-18页 |
·纤维素及其接枝共聚物的液晶性 | 第18-24页 |
·纳米纤维素晶须液晶态的形成机理 | 第18-19页 |
·纤维素和纳米纤维素晶须液晶态的特性 | 第19-21页 |
·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纳米纤维素晶须接枝共聚物的液晶性 | 第23-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4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丙烯酰胺接枝纳米纤维素晶须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6-39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7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7页 |
·接枝共聚反应 | 第27-29页 |
·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接枝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AM-g-NCW 的红外光谱 | 第31-32页 |
·元素分析 | 第32-33页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3-34页 |
·热重分析 | 第34-36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36-37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丙烯酸、丙烯酰胺双重接枝纳米纤维素晶须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9-50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39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接枝共聚反应 | 第40页 |
·双重接枝共聚物对 Cu2+的吸附测定 | 第40页 |
·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热重分析 | 第42-43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3-44页 |
·双重接枝共聚物对 Cu2+的吸附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纳米纤维素晶须、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丙烯酸与丙烯酰胺双重接枝共聚物的液晶性能 | 第50-69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5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1页 |
·液晶行为的偏光显微镜(POM)表征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7页 |
·选择性反射 | 第51-53页 |
·悬浮液浓度对液晶的影响 | 第53-58页 |
·干燥方式对薄膜的液晶织构的影响 | 第58-59页 |
·NaOH 对晶须液晶的影响 | 第59-63页 |
·CuCl2对晶须液晶的影响 | 第63-65页 |
·Cu(NO3)2对双重接枝共聚物薄膜液晶的影响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