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气液相传质 | 第13页 |
| ·气液传质反应器 | 第13-15页 |
| ·鼓泡塔 | 第13-15页 |
| ·加入固体颗粒后气液相传质机理介绍 | 第15-17页 |
| ·传输机理 | 第15页 |
| ·边界层混合机理 | 第15-16页 |
| ·抑制气泡聚并机理 | 第16-17页 |
| ·添加固体颗粒的介绍 | 第17-19页 |
| ·添加固相的种类 | 第17页 |
| ·添加固相的性质 | 第17-19页 |
| ·气泡特征参数研究 | 第19-21页 |
| ·气泡大小 | 第19-20页 |
| ·气泡上升速度 | 第20页 |
| ·气含率 | 第20-21页 |
| ·气液相传质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 ·表观气速 | 第21页 |
| ·压力 | 第21页 |
| ·温度 | 第21页 |
| ·液相物性 | 第21-22页 |
| ·搅拌 | 第22页 |
| ·外加能量对气液相传质的影响 | 第22-25页 |
| ·磁场 | 第22-23页 |
| ·振荡励磁器 | 第23页 |
| ·超声场 | 第23-25页 |
| ·科学选题 | 第25-27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数据测量 | 第27-34页 |
| ·实验流程 | 第27-28页 |
| ·实验设备 | 第28-30页 |
| ·超声场鼓泡塔 | 第28-29页 |
| ·气泡特征参数测量仪 | 第29-30页 |
| ·实验数据的测量及分析 | 第30-33页 |
| ·超声场鼓泡塔声强分析测量方法 | 第30-31页 |
| ·气泡特征参数测量 | 第31-32页 |
| ·实验用活性炭的选用和预处理 | 第32页 |
|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 | 第32-33页 |
|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加入活性炭后塔内声场分布研究 | 第34-41页 |
| ·前言 | 第34页 |
| ·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 ·加入活性炭后塔内单频超声场声强分布 | 第35-37页 |
| ·塔内径向声强分布 | 第35-36页 |
| ·塔内轴向声强分布 | 第36-37页 |
| ·加入活性炭后塔内多频超声场声强分布 | 第37-39页 |
| ·塔内径向声强分布 | 第37-38页 |
| ·塔内轴向声强分布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二氧化碳-水体系内气泡特征参数研究 | 第41-62页 |
| ·前言 | 第41页 |
| ·无活性炭添加时,CO_2-水体系内气泡特征参数研究 | 第41-45页 |
| ·表观气速对气泡直径 d_(32)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表观气速对气泡上升速度 u_(ave)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表观气速对塔内气含率ε_g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添加活性炭后,CO_2-水体系内气泡特征参数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 第45-54页 |
| ·添加活性炭后,CO_2-水体系内气泡特征参数研究 | 第45-48页 |
| ·体系中气泡参数的分布规律 | 第48-54页 |
| ·添加活性炭的特性对体系中气泡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54-60页 |
| ·活性炭粒径对体系中气泡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55-57页 |
| ·活性炭固含量对气泡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二氧化碳-水体系内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研究 | 第62-70页 |
| ·前言 | 第62页 |
|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与计算 | 第62-63页 |
|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 | 第62-63页 |
|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计算 | 第63页 |
| ·无活性炭添加时,CO_2-水体系内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研究 | 第63-66页 |
| ·表观气速对 CO_2-水体系内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63-64页 |
| ·超声频率对 CO_2-水体系内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64-66页 |
| ·有活性炭添加时,CO_2-水体系内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研究 | 第66-68页 |
| ·活性炭粒径对 CO_2-水体系内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66-67页 |
| ·活性炭固含量对 CO_2-水体系内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回归分析 | 第70-74页 |
| ·前言 | 第70页 |
| ·实验数据拟合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74-77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创新 | 第75-76页 |
| 建议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附件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