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制冷剂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制冷剂的发展历史 | 第9页 |
·替代制冷剂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环境问题及相关规定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新型制冷剂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 | 第10-12页 |
·制冷剂的选用原则 | 第10-12页 |
·新型制冷剂的研究方向 | 第12页 |
·R410A作为制冷剂替代物的优缺点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第2章 混合工质组分的确定 | 第15-24页 |
·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相变特点 | 第15-16页 |
·混合物组分的筛选 | 第16-22页 |
·混合物组分的筛选原则 | 第16-17页 |
·组分R227ea的确定 | 第17页 |
·R227ea配对组分的筛选 | 第17-22页 |
·简单理想循环 | 第18-20页 |
·R22以及部分ODP=0制冷剂的循环性能参数计算及对比分析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混合工质配比的确定 | 第24-35页 |
·非共沸制冷工质的单级压缩基本循环 | 第24-25页 |
·非共沸制冷工质的实际循环 | 第25-32页 |
·实际循环的特点 | 第25页 |
·实际循环的模型简化 | 第25-26页 |
·实际循环的性能指标及热力计算 | 第26-27页 |
·利用CYCLE_D软件计算混合工质的制冷循环热物性 | 第27-32页 |
·R22、R410a及不同配比下的R32/R227ea实际循环热力计算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新工质R32/R227ea(30/70)的循环热物性分析 | 第35-45页 |
·R32/R227ea两相图分析 | 第35-36页 |
·R32/R227ea(30/70)与R22、R410A饱和蒸气压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R32/R227ea(30/70)、R22、R410A在变工况下循环热物性对比分析 | 第37-44页 |
·液体过冷对循环热物性的影响 | 第37-40页 |
·吸气过热对循环热物性的影响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工质的热物性实验研究 | 第45-54页 |
·实验系统及原理 | 第45-48页 |
·PVT1000测试系统 | 第45-46页 |
·混合工质配气系统 | 第46-47页 |
·PVTx实验原理 | 第47-48页 |
·PVTx热物性测试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48-50页 |
·PVTx热物性测试结果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