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缺口”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1 导论 | 第18-31页 |
·选题背景 | 第18-22页 |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 | 第18-19页 |
·城市化的内涵 | 第19-21页 |
·城市化进程中的争论 | 第21-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论意义 | 第22-23页 |
·实践意义 | 第2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论文结构 | 第28页 |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9-3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1-65页 |
·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 第31-41页 |
·80年代的围绕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 第31-36页 |
·90年代的围绕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 第36-39页 |
·21世纪的围绕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 第39-41页 |
·城市化的演进规律 | 第41-56页 |
·基于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 第41-47页 |
·基于随机过程模型的解释 | 第47-54页 |
·城市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传统 | 第54-56页 |
·城市化中的不协调 | 第56-61页 |
·城市化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协调 | 第56-59页 |
·城市化与工业化间的不协调 | 第59-60页 |
·城市蔓延 | 第60-61页 |
·城市效率 | 第61-65页 |
3 城市化中的缺口现象 | 第65-91页 |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间的缺口 | 第65-69页 |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用地间的缺口 | 第69-70页 |
·城市化水平与基础设施间的缺口 | 第70-73页 |
·缺口研究的基准模型 | 第73-89页 |
·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 | 第73-78页 |
·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规律 | 第7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4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间的缺口 | 第91-114页 |
·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缺口的实证研究 | 第92-109页 |
·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 | 第94-101页 |
·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间的缺口 | 第101-104页 |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缺口 | 第104-109页 |
·对城市效率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5 城市化水平与基础设施的缺口 | 第114-137页 |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实证研究 | 第115-132页 |
·缺口模型描述 | 第115-116页 |
·数据准备 | 第116-117页 |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关系 | 第117-128页 |
·基础设施缺口 | 第128-132页 |
·基础设施缺口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基础设施缺口对工业化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基础设施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间的缺口 | 第137-153页 |
·城市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关系 | 第137-141页 |
·现象描述 | 第137-138页 |
·理论模型描述 | 第138-141页 |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实证研究 | 第141-150页 |
·城市过快蔓延的影响 | 第141-144页 |
·城市化率和城市规模的缺口 | 第144-147页 |
·城市规模缺口:中国地级以上城市 | 第147-150页 |
·半城市化对城市效率的影响 | 第150-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7. 国外城市中的缺口研究 | 第153-174页 |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间的缺口 | 第153-161页 |
·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 第153-156页 |
·工业化与城市增长 | 第156-157页 |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缺口 | 第157-161页 |
·城市化水平与基础设施间的缺口 | 第161-170页 |
·数据准备 | 第161-162页 |
·实证结果 | 第162-167页 |
·基础设施缺口 | 第167-170页 |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用地间的缺口 | 第170-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8 美国城市化经验分析 | 第174-199页 |
·美国城市的发展 | 第174-178页 |
·殖民地时期 | 第174-175页 |
·快速城市化时期 | 第175-177页 |
·大都市区化 | 第177-178页 |
·产业演变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影响 | 第178-183页 |
·阳光带的崛起 | 第179-180页 |
·去工业化与“逆城市化” | 第180-182页 |
·边缘城市 | 第182-183页 |
·交通与美国城市化 | 第183-187页 |
·水运 | 第183-185页 |
·铁路 | 第185-186页 |
·高速公路 | 第186-187页 |
·美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 第187-191页 |
·城市蔓延 | 第187-189页 |
·社会隔离 | 第189-190页 |
·环境污染 | 第190-191页 |
·对中国的启示 | 第191-197页 |
·大都市区化将是城市化的新形式 | 第191-193页 |
·紧凑发展是城市化的正确选择 | 第193-194页 |
·区域平衡发展需要国家支持 | 第194-196页 |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 | 第196-197页 |
·小结 | 第197-199页 |
9 对策与建议 | 第199-218页 |
·城市化中的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199-207页 |
·城市效率问题 | 第199-201页 |
·城市人口规模与土地规模缺口产生原因 | 第201-203页 |
·基础设施缺口产生的原因 | 第203-205页 |
·城市化与工业化缺口问题 | 第205-207页 |
·现代化城市体系的特征 | 第207-210页 |
·城市规模分布合理 | 第207-208页 |
·空间结构合理 | 第208-209页 |
·城市产业高级化 | 第209页 |
·城市扩张形成城市群 | 第209-210页 |
·生产方式国际化 | 第210页 |
·城市居民生活舒适 | 第210页 |
·城市化道路的政策和建议 | 第210-218页 |
·逐步发展:从小城市到大城市 | 第211-212页 |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 第212-213页 |
·扩宽融资渠道,多方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 第213-214页 |
·扩大开放 | 第214-215页 |
·加强城市管理 | 第215-216页 |
·城乡统筹发展 | 第216-21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217-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29页 |
后记 | 第229-231页 |
致谢 | 第231-23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