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构的“极限”--新时期以来的宗族叙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宗族概念及其界定 | 第8-10页 |
| ·近代以来宗族制度的演变 | 第10-14页 |
| ·制度功能与宗族文化 | 第14-16页 |
| 2.“中国现代性”与宗族叙事 | 第16-30页 |
| ·现代性:关键词界说 | 第16-21页 |
| ·现代性的意义分层 | 第16-17页 |
| ·内在悖论与自我反思 | 第17-21页 |
| ·“中国现代性” | 第21-26页 |
| ·方案脉络 | 第22-25页 |
| ·态度决定问题 | 第25-26页 |
|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性语境特征 | 第26-27页 |
| ·被“家”叙述的“国” | 第27-30页 |
| 3. 姿态、内容与形式 | 第30-48页 |
| ·历史建构的“极限” | 第30-35页 |
| ·“多面化”与“偶然化”策略 | 第31-32页 |
| ·重返历史循环论 | 第32-35页 |
| ·结构共性:“权力——性欲” | 第35-40页 |
| ·叙事构件:视角、模式与角色 | 第40-48页 |
| ·叙事视角:全限结合 | 第40-42页 |
| ·叙事模式:被压抑的乡土 | 第42-44页 |
| ·人物角色:功能单元 | 第44-48页 |
| 4. 文本细读:还原历史语境 | 第48-70页 |
| ·《古船》:载负血腥之舟 | 第48-56页 |
| ·颠倒的设置:阶级斗争与家族复仇 | 第48-52页 |
| ·道德内省与历史真相 | 第52-56页 |
| ·《白鹿原》:古典胜利的据点 | 第56-62页 |
| ·民族精神的复归 | 第56-59页 |
| ·文本裂痕与“造神”策略 | 第59-62页 |
| ·《秦腔》:乡土叙事的“绝唱” | 第62-70页 |
| ·零度之上的理性 | 第62-65页 |
| ·无望的拒绝 | 第65-70页 |
| 5. 结语:重建历史主体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