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21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2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储层沉积特征 | 第13-15页 |
·油层发育状况 | 第13-14页 |
·沉积相特点及沉积单元划分 | 第14-15页 |
·非均质特征分析 | 第15页 |
·油层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析 | 第15-18页 |
·油层水淹状况 | 第15-17页 |
·取心井资料分析 | 第17页 |
·剩余油分布类型及成因 | 第17-18页 |
·开发简况 | 第18页 |
·影响北二东聚驱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18-21页 |
·油层非均质性严重 | 第18-20页 |
·聚驱控制程度低 | 第20页 |
·层系组合渗透率级差大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聚合物驱油机理 | 第21-28页 |
·聚合物驱油机理 | 第21页 |
·粘度改变聚合物流变性 | 第21-22页 |
·聚合物的滞留性 | 第22-23页 |
·聚合物驱不可及孔隙体积效应问题 | 第23页 |
·渗透率下降系数 | 第23-24页 |
·Eclipse 中应用的聚合物驱油机理 | 第24-25页 |
·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机理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高浓度注聚室内实验研究 | 第28-35页 |
·实验条件 | 第28页 |
·实验步骤 | 第28页 |
·优选最佳聚合物分子量 | 第28-29页 |
·实验方案制定 | 第28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注入浓度优选 | 第29-30页 |
·实验方案制定 | 第29-30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页 |
·不同段塞组合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实验方案制定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页 |
·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 第31-33页 |
·实验原理 | 第31-32页 |
·实验方案制定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页 |
·转注高浓聚合物时机的优选 | 第33-35页 |
·实验方案制定 | 第33-3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高浓度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选 | 第35-46页 |
·精细地质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地质模型的选择 | 第35页 |
·北二东地质模型网格划分 | 第35-36页 |
·静态数据插值计算 | 第36-39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历史拟合 | 第40-43页 |
·建立充分反映开发历史变化的动态模型 | 第41页 |
·历史拟合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注入速度优选 | 第43-44页 |
·聚合物用量优选 | 第44-45页 |
·确定高浓度注聚配产配注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北二东高浓度注聚动态变化规律 | 第46-52页 |
·注入压力上升,视吸入指数下降 | 第46-47页 |
·注采压差进一步放大 | 第47页 |
·油层吸入厚度比例增加,中低渗层得到改善 | 第47-48页 |
·产液能力下降 | 第48-49页 |
·含水稳中略降,部分油井二次受效 | 第49页 |
·采聚浓度逐渐上升,与高浓度注取前相比上升幅度减缓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详细摘要 | 第56-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