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夹脊穴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研究
| 缩略语表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28页 |
| 祖国医学对雷诺氏病的研究概况 | 第8-18页 |
| 1.祖国医学对雷诺氏病的认识 | 第8-9页 |
| 2.祖国医学对雷诺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9-11页 |
| 3.祖国医学对雷诺氏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 现代医学对雷诺氏病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 第18-28页 |
| 1.病因 | 第18页 |
| 2.发病机制 | 第18-19页 |
| 3.病理生理 | 第19页 |
| 4.临床表现 | 第19-22页 |
| 5.鉴别诊断 | 第22-23页 |
| 6.治疗 | 第23-25页 |
| 7.手术治疗 | 第25-26页 |
| 8.其他方法 | 第26-27页 |
| 9.辅助治疗 | 第27-28页 |
| 临床研究 | 第28-32页 |
| 1.病例来源 | 第28页 |
| 2.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标准 | 第28-29页 |
| 3.一般资料 | 第29页 |
| 4.治疗方法 | 第29-30页 |
| 5.观察指标 | 第30页 |
| 6.疗效评定标准 | 第30-31页 |
| 7.统计学方法 | 第31-32页 |
| 结果 | 第32-39页 |
| 1.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第32页 |
| 2.临床主症及物理检查变化 | 第32页 |
| 3.冷水激发试验及复温试验的变化 | 第32-33页 |
| 4.握拳试验变化 | 第33页 |
| 5.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的变化 | 第33-34页 |
| 6.两组病例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 第34页 |
| 7.两组患者指(祉)末端温控血流的变化 | 第34-39页 |
| 讨论 | 第39-43页 |
| 1.夹脊穴治疗方法分析 | 第39-42页 |
| ·传统医学对夹脊穴治疗机理的认识 | 第39-40页 |
| ·现代医学对夹脊穴治疗机理的认识 | 第40-42页 |
| 2.电针夹脊穴对温控血流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附表1 | 第50-51页 |
| 附表2 | 第51-5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53-54页 |
| 个人简历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