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前言 | 第15-18页 |
| 文献综述 | 第18-41页 |
| 1. 水稻的起源 | 第18-19页 |
| 2. 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的历史 | 第19-20页 |
| 3. 水稻籼粳亚种分类的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 ·水稻籼粳分化的研究 | 第20-21页 |
| ·水稻籼粳亚种之间的差异 | 第21-22页 |
| ·水稻籼粳亚种分类的方法 | 第22-28页 |
| ·形态指数法 | 第22-24页 |
| ·数值分类法 | 第24页 |
| ·同工酶分类法 | 第24-25页 |
| ·杂交亲和力法 | 第25页 |
| ·分子标记分类法 | 第25-27页 |
| ·其它分类方法 | 第27-28页 |
| ·水稻籼粳分类方法的比较 | 第28-29页 |
| 4. 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的应用 | 第29-38页 |
| ·水稻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中主要应用的分子标记 | 第29-35页 |
| ·水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 ·水稻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第37-38页 |
| 5. 本课题研究特色及意义 | 第38-41页 |
| 第一章 籼粳交后代低世代群体亚种分化机制研究 | 第41-6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 ·田间试验 | 第41页 |
| ·籼粳亚种属性判定(形态指数) | 第41页 |
| ·经济性状的考查 | 第41-42页 |
| ·分子标记法 | 第42-44页 |
| ·基因型的确定和基因频率的统计 | 第44页 |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63页 |
| ·不同生态条件及世代籼粳亚种分化 | 第44-48页 |
| ·不同生态条件下后代处理方法对籼粳亚种分化的影响 | 第48-54页 |
| ·不同生态条件下粒型的变化 | 第54页 |
| ·不同生态条件及世代经济性状的变化 | 第54-56页 |
| ·程氏指数、粳型判别值(Dj)和经济性状间的关系 | 第56-62页 |
| ·不同生态条件及后代处理方法群体籼粳位点基因型分析 | 第62-63页 |
| 3. 讨论 | 第63-67页 |
| ·水稻籼粳交后代低世代群体亚种分化 | 第63-66页 |
| ·水稻籼粳交后代低世代群体经济性状变化 | 第66-67页 |
| 4. 结论 | 第67-69页 |
| 第二章 籼粳交后代F_6群体的籼粳分化研究 | 第69-8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 ·田间试验 | 第69页 |
| ·籼粳亚种属性判定(形态指数) | 第69页 |
| ·分子标记法 | 第69页 |
| ·基因型的确定和基因频率的统计 | 第69页 |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69-7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8页 |
| ·不同生态条件下后代处理方法对籼粳分化的影响 | 第70-72页 |
| ·不同生态条件及后代处理方法群体籼粳位点基因型分析 | 第72页 |
| ·籼粳分化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72-78页 |
| 3. 讨论 | 第78-80页 |
| ·不同生态条件下后代处理方法对籼粳交后代亚种分化的影响 | 第78-79页 |
| ·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粳交后代亚种分化与重要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79-80页 |
| 4. 结论 | 第80-81页 |
|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81-87页 |
| 1. 水稻籼粳交后代亚种分化规律 | 第81-82页 |
| 2. 形态学分类和分子标记法分类的比较 | 第82-83页 |
| 3. 籼粳交后代亚种分化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 第83-84页 |
| 4. 籼粳亚种分化研究在水稻育种中的作用及前景 | 第84-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105页 |
| 附录 | 第105-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