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39页 |
·祖国传统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第16-19页 |
·祖国传统医学对颈椎病的记载 | 第16页 |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6-19页 |
·祖国医学对牵引治疗颈椎病的认识 | 第19页 |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19-25页 |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解剖学基础 | 第20-21页 |
·发病机制 | 第21-23页 |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病因病理 | 第23-25页 |
·现代医学对无症状颈脊髓压迫的认识 | 第25-30页 |
·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的认识历程 | 第25-26页 |
·无症状颈脊髓压迫的转归及治疗 | 第26-30页 |
·颈椎生物力学研究概况 | 第30-33页 |
·有限元分析的步骤 | 第30-31页 |
·颈椎三维有限元的应用 | 第31-32页 |
·颈椎有限元问题及展望 | 第32-33页 |
·国内外对颈椎牵引的认识 | 第33-36页 |
·颈椎牵引的作用机制 | 第33-35页 |
·前屈位牵引的研究概况 | 第35-36页 |
·脊髓电生理对脊髓功能的评价 | 第36-39页 |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 | 第36-38页 |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 | 第38页 |
·脊髓电生理监测对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的观察意义 | 第38-39页 |
第二部分 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39-52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 第39页 |
·纳入标准 | 第39页 |
·排除标准 | 第39-40页 |
·安全性标准 | 第40页 |
·退出牵引治疗的标准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CT三维建模 | 第40-43页 |
·统计分析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8页 |
·一般资料 | 第44页 |
·不同牵引位牵引前后比较 | 第44-48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52-61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纳入标准 | 第52页 |
·排除标准 | 第52-53页 |
·安全性标准 | 第53页 |
·退出牵引治疗的标准 | 第53页 |
·回顾性研究 | 第53-54页 |
·一般资料 | 第53页 |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评价指标 | 第53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53页 |
·98例伴脊髓压迫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访结果 | 第53-54页 |
·前瞻性研究 | 第54-58页 |
·一般资料 | 第54页 |
·治疗方法 | 第54页 |
·仪器与方法 | 第54-55页 |
·诱发电位 | 第55页 |
·评价指标 | 第55页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55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55页 |
·颈椎中立、前屈位MRI分析 | 第55-56页 |
·诱发电位分析 | 第56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56页 |
·结果 | 第56-58页 |
·30例伴脊髓压迫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前瞻性研究 | 第56-57页 |
·30例患者前屈位、中立位颈椎MR比较 | 第57页 |
·18例患者诱发电位检测比较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神经根管的狭窄是其致痛因素 | 第58页 |
·退变性脊髓压迫是潜在威胁 | 第58-59页 |
·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附录 | 第70-8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