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21页 |
前言 | 第21-2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2-42页 |
第一章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 | 第23-30页 |
1 弓形虫病原形态 | 第23-25页 |
2 弓形虫生活史 | 第25-26页 |
3 弓形虫的抵抗力 | 第26-27页 |
4 弓形虫流行病学 | 第27-29页 |
·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流行情况 | 第28-29页 |
5 弓形虫病的防治 | 第29页 |
6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弓形虫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 第30-37页 |
1 基因型与毒力 | 第30-31页 |
2 弓形虫滑行运动和粘附,入侵及逸出宿主细胞过程相关毒力因子 | 第31-35页 |
·稳定的表膜蛋白和脂肪 | 第31-32页 |
·棒状体颈部蛋白:RONs | 第32页 |
·棒状体球部蛋白 | 第32页 |
·瞬时表膜蛋白:MICs | 第32-33页 |
·弓形虫与宿主细胞互作相关毒力因子 | 第33-34页 |
·其它因子 | 第34-35页 |
3 参与虫体发育及转化的毒力因子 | 第35-36页 |
·致密颗粒 | 第35页 |
·细胞骨架 | 第35-36页 |
4 包囊形成和虫荷 | 第36页 |
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弓形虫疫苗研究进展 | 第37-42页 |
1 弓形虫疫苗防治机制 | 第37-38页 |
2 弓形虫疫苗研究现状 | 第38-41页 |
·弓形虫虫体抗原 | 第38-39页 |
·亚单位疫苗 | 第39-40页 |
·核酸疫苗 | 第40-41页 |
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42-116页 |
第四章 浙江省动物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第43-51页 |
摘要 | 第43-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4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44-45页 |
·样品的检测 | 第45页 |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2 结果 | 第45-49页 |
·浙江省猪、奶牛、山羊、犬、猫弓形虫血清阳性率 | 第45-46页 |
·浙江省猪弓形虫流行病学相关风险因子分析 | 第46-47页 |
·浙江省犬弓形虫流行病学相关风险因子分析 | 第47-48页 |
·浙江省猫弓形虫流行病学相关风险因子分析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基于SAG1基因弓形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1-66页 |
摘要 | 第51-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8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参考虫株、模板和实验动物 | 第52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溶液配制 | 第53页 |
·方法 | 第53-58页 |
·弓形虫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53-54页 |
·引物设计 | 第54页 |
·普通PCR | 第54-56页 |
·定量PCR扩增 | 第56-57页 |
·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 | 第57页 |
·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 | 第57-58页 |
·荧光定量PCR稳定性及重复性试验 | 第58页 |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58页 |
2 结果 | 第58-64页 |
·阳性质粒pMD-SAG1的构建 | 第58-59页 |
·荧光定量PCR扩增产物的鉴定 | 第59-60页 |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0-61页 |
·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61页 |
·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61-63页 |
·荧光定量PCR的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63页 |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弓形虫IMP1的表达特性研究 | 第66-83页 |
摘要 | 第66-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6页 |
·材料 | 第67-68页 |
·参考虫株和实验动物 | 第67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67页 |
·工具酶与试剂 | 第6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7-68页 |
·溶液配制 | 第68页 |
·方法 | 第68-76页 |
·引物设计 | 第68页 |
·弓形虫速殖子总RNA的提取 | 第68-69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69页 |
·弓形虫IMP1基因的RT-PCR扩增 | 第69-70页 |
·弓形虫IMP1基因的克隆 | 第70页 |
·测序分析 | 第70页 |
·弓形虫IMP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0-71页 |
·弓形虫IMP1的原核表达 | 第71-72页 |
·SDS-PAGE | 第72页 |
·Western blot鉴定 | 第72页 |
·目的蛋白的纯化与复性 | 第72-73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73页 |
·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 | 第73页 |
·Vero细胞及弓形虫的传代、培养 | 第73-74页 |
·游离速殖子IMP1的亚细胞定位 | 第74页 |
·入侵过程中速殖子IMP1的亚细胞定位 | 第74-75页 |
·入侵后纳虫空泡中速殖子IMP1的亚细胞定位 | 第75-76页 |
2 结果 | 第76-81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76页 |
·弓形虫pET30a-IMP1质粒的PCR鉴定及酶切分析 | 第76-77页 |
·测序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pET30a-IMP1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blot鉴定 | 第78-79页 |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79页 |
·不同时期弓形虫IMP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79-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第七章 弓形虫二价重组亚单位疫苗rSAG1/IMP1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83-98页 |
摘要 | 第83-8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4-89页 |
·材料 | 第84-85页 |
·弓形虫与试验动物 | 第84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84页 |
·工具酶与试剂 | 第84-8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5页 |
·溶液配制 | 第85页 |
·试验方法 | 第85-89页 |
·弓形虫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85页 |
·弓形虫IMP1、SAG1基因的扩增 | 第85-86页 |
·弓形虫IMP1及SAG1基因的克隆 | 第86页 |
·测序分析 | 第86页 |
·弓形虫SAG1-IMP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6-87页 |
·IPTG诱导大肠杆菌表达目的蛋白 | 第87页 |
·SDS-PAGE | 第87页 |
·Western-blotting | 第87页 |
·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87页 |
·重组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 | 第87-89页 |
2 结果 | 第89-96页 |
·重组质粒pET30a-SAG1-IMP1的PCR鉴定 | 第89-90页 |
·重组质粒pET30a-SAG1-IMP1的测序结果 | 第90-92页 |
·rSAG1、rIMP1、rSAG-IMP1的表达纯化 | 第92页 |
·重组亚单位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第92-93页 |
·抗体亚类的检测 | 第93页 |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第93-94页 |
·胞因子的检测 | 第94-95页 |
·动物保护性试验 | 第95-96页 |
3 讨论 | 第96-98页 |
第八章 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弓形虫IMP1基因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98-116页 |
摘要 | 第98-9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9-105页 |
·材料 | 第99-100页 |
·弓形虫与试验动物 | 第99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99页 |
·工具酶与试剂 | 第99-10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0页 |
·溶液配制 | 第100页 |
·试验方法 | 第100-105页 |
·弓形虫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100页 |
·弓形虫IMP1、SAG1基因的扩增 | 第100-101页 |
·弓形虫IMP1及SAG1基因的克隆 | 第101页 |
·测序分析 | 第101页 |
·弓形虫IMP1及SAG1-IMP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1-102页 |
·电转用减毒沙门氏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102页 |
·真核表达质粒电转化入沙门氏菌 | 第102-103页 |
·重组沙门氏菌中质粒的鉴定 | 第103页 |
·减毒沙门氏菌活载体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 | 第103-105页 |
2 结果 | 第105-113页 |
·重组质粒pMD18-SAG1、pMD18-IMP1、pMD18-IMP1(融合)的PCR鉴定 | 第105-106页 |
·重组质粒pcDNA3.1-IMP1、pcDNA3.1-IMP1(融合)的PCR鉴定 | 第106-107页 |
·重组质粒pcDNA3.1-SAG1-IMP1的PCR鉴定 | 第107页 |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 第107-110页 |
·活载体核酸疫苗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 第110页 |
·抗体亚类的检测 | 第110-111页 |
·疫苗免疫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112-113页 |
·动物保护性试验 | 第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6页 |
全文结论 | 第116-117页 |
论文创新性 | 第117-118页 |
研究展望 | 第118-119页 |
附录1 溶液配制 | 第119-122页 |
附录2 英文缩写注释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