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0-15页 |
·全球化的冲击及"和而不同"的景观思想 | 第10-11页 |
·山水城市的理想 | 第11-12页 |
·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热潮 | 第12-13页 |
·目前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13-15页 |
·解决问题的构想:水文化的引入 | 第15-18页 |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地域水文化是地域特色的核心之一 | 第15-16页 |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水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审美 | 第16-17页 |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水文化中蕴含着纯朴的生态观念 | 第17-1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国外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营造的研究 | 第18-20页 |
·国内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营造的研究 | 第20-21页 |
·基本概念 | 第21页 |
·水文化 | 第21页 |
·城市滨水区 | 第21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2 水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 第24-30页 |
·水的美学特征 | 第24页 |
·水的内涵文化 | 第24-25页 |
·水的外延文化 | 第25-28页 |
·水文化的传播途径 | 第28-30页 |
3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特征及功能 | 第30-34页 |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特征 | 第30-33页 |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自然特征 | 第30-31页 |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空间特征 | 第31-32页 |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历史文化特征 | 第32-33页 |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功能 | 第33-34页 |
4 基于水文化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 | 第34-56页 |
·传统的水文化艺术观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启示 | 第34-46页 |
·传统的水文化艺术观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关联探析 | 第34-38页 |
·山水画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启示 | 第38-43页 |
·山水诗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启示 | 第43-45页 |
·风水学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启示 | 第45-46页 |
·现代的水文化科学观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 第46-48页 |
·节水观念在规划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防治水污染观念在规划中的应用 | 第48页 |
·城市滨水区水文化的保护 | 第48-56页 |
·原有水文化公共场所的保护和更新 | 第48-53页 |
·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 | 第53-56页 |
5 基于水文化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 | 第56-76页 |
·亲水空间及堤岸的设计 | 第56-60页 |
·亲水活动的类型 | 第56-58页 |
·亲水空间的设计 | 第58-59页 |
·亲水设施的设计原则 | 第59-60页 |
·堤岸的设计 | 第60页 |
·植物景观设计 | 第60-64页 |
·景观建筑设计 | 第64-66页 |
·景观小品设计 | 第66-70页 |
·水文化与景观元素融合可借助的其它方法 | 第70-76页 |
·符号学及景观符号学的方法 | 第70-72页 |
·以象征为基础的文化象征和景观象征的方法 | 第72-73页 |
·非言语表达方法的方法 | 第73-76页 |
6 实践探索——长沙橘子洲景观规划 | 第76-94页 |
·橘子洲现状概况 | 第76-78页 |
·规划原则 | 第78-79页 |
·基于水文化的规划构想 | 第79-80页 |
·规划目标 | 第80页 |
·规划结构 | 第80-82页 |
·基于水文化的规划探索 | 第82-87页 |
·亲水空间规划 | 第82-85页 |
·江天胜景园规划 | 第85-86页 |
·防洪与景观、亲水三者协调的策略 | 第86-87页 |
·其它景点规划 | 第87-88页 |
·交通规划 | 第88-90页 |
·水上交通 | 第88页 |
·水上游览线 | 第88页 |
·陆域交通 | 第88-90页 |
·植物规划 | 第90-94页 |
·植物规划原则 | 第90页 |
·植物规划 | 第90-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4页 |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录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