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第18-24页 |
一、旅游意象研究述评 | 第18-22页 |
二、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述评 | 第22-24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框架 | 第24-2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上海弄堂风情的历史背景与现状研究 | 第27-43页 |
第一节 上海弄堂风情的历史背景 | 第27-31页 |
一、早期石库门弄堂——最初登场的石库门住宅 | 第27-28页 |
二、广式弄堂——石库门的特殊类型 | 第28页 |
三、后期石库门弄堂——广受青睐的里弄住宅 | 第28-29页 |
四、新式弄堂——为里弄住宅增添光彩 | 第29-30页 |
五、花园公寓弄堂——环境优美的高雅住宅 | 第30页 |
六、外国弄堂——别具韵味的“弄堂”住宅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上海弄堂风情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 第31-43页 |
一、上海弄堂风情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二、尚存主要弄堂分布与分类研究 | 第33-38页 |
三、上海弄堂旅游现有开发模式分析 | 第38-43页 |
第三章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经验借鉴 | 第43-53页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模式探究 | 第43-51页 |
一、杭州清河坊 | 第43-47页 |
二、苏州平江路 | 第47-49页 |
三、宁波老外滩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对上海弄堂风情游开发的启示 | 第51-53页 |
一、创建国家A级景区,景区-社区融合提升 | 第51页 |
二、集聚本土文化特色,打造复合型功能组合 | 第51-52页 |
三、营销渠道多元化,塑造都市旅游核心品牌 | 第52页 |
四、精准把“脉”,制定差异化意象定位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意象理论麾下的上海弄堂风情游深度开发研究 | 第53-66页 |
第一节 构建上海弄堂风情大景区设想 | 第53-54页 |
一、上海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主要风貌 | 第53-54页 |
二、上海弄堂风情大景区的核心区域界定 | 第54页 |
第二节 基于意象理论的上海弄堂风情游开发的路径研究 | 第54-56页 |
一、“三脉”阐释 | 第55页 |
二、意象定位 | 第55-56页 |
三、项目架构及产品设计 | 第56页 |
第三节 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区域弄堂风情游意象开发研究 | 第56-66页 |
一、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概况 | 第56-57页 |
二、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三脉”解析 | 第57-60页 |
三、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意象演绎 | 第60-6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