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扩张视角的大中城市新区生长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2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8-66页 |
·城市新区概念辨析 | 第28-39页 |
·空间扩张与城市新区 | 第28-31页 |
·城市新区与卫星城 | 第31-32页 |
·城市新区与新城 | 第32-34页 |
·城市新区与边缘城市 | 第34-35页 |
·城市新区与开发区 | 第35-37页 |
·城市新区与相关概念的对比 | 第37-39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39-46页 |
·城市蔓延与新城理论 | 第39-41页 |
·开发模式研究 | 第41-42页 |
·发展动力研究 | 第42-43页 |
·社会问题研究 | 第43-44页 |
·规划设计研究 | 第44-4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46-63页 |
·国外相关理论引介 | 第46-48页 |
·城市新区与区域、城市发展研究 | 第48-52页 |
·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研究 | 第52-55页 |
·城市新区发展态势研究 | 第55-58页 |
·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研究 | 第58-63页 |
·城市新区社会问题研究 | 第63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63-66页 |
第三章 城市新区发展建设解析 | 第66-91页 |
·城市新区发展历程 | 第66-70页 |
·发展演变 | 第66-67页 |
·发展阶段 | 第67-70页 |
·城市新区的成长路径 | 第70-73页 |
·开发区重构型 | 第70-72页 |
·重大项目推动型 | 第72页 |
·乡镇整合发展型 | 第72-73页 |
·城市新区特点诠释 | 第73-79页 |
·开发区是新区发展的主力军 | 第73-74页 |
·政策保障是新区发展的护航者 | 第74页 |
·土地财政是新区发展的顶梁柱 | 第74-75页 |
·基本活动是新区发展的原动力 | 第75-76页 |
·多元主体是新区发展的平衡阀 | 第76-78页 |
·外商投资是新区发展的推进器 | 第78-79页 |
·城市新区存在问题 | 第79-89页 |
·政府主导,管理混乱 | 第79-83页 |
·遍地开花,浪费资源 | 第83-85页 |
·贪大求高,不切实际 | 第85-88页 |
·产居分离,功能单一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城市新区动力机制与最佳时机 | 第91-125页 |
·城市空间生长的两种方式 | 第91-94页 |
·城市空间生长的过程 | 第91-92页 |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辨证关系 | 第92-94页 |
·城市新区形成的理论学派 | 第94-99页 |
·城市经济学派 | 第95-96页 |
·城市生态学派 | 第96-98页 |
·城市社会学派 | 第98-99页 |
·城市新区形成的动力学模型 | 第99-103页 |
·基本假设 | 第99-100页 |
·动力学模型建构 | 第100-101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101-103页 |
·城市新区形成的发育机制 | 第103-109页 |
·国际产业转移 | 第104-106页 |
·城市人口增加 | 第106-107页 |
·城市经济增长 | 第107-108页 |
·功能提升诉求 | 第108-109页 |
·政府政策导向 | 第109页 |
·城市新区形成的最佳时机 | 第109-123页 |
·城市空间扩张拐点 | 第109-112页 |
·城市空间扩张规模特征 | 第112-116页 |
·城市空间扩张与新区形成的耦合分析 | 第116-122页 |
·城市新区设立时机的理论探讨 | 第12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城市新区空间格局与区位选择 | 第125-158页 |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 第125-130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 | 第125-126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 | 第126-128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聚和扩散作用 | 第128-130页 |
·城市新区与城市协同发展的空间模式 | 第130-138页 |
·近域连片型 | 第131-134页 |
·外围子城型 | 第134-136页 |
·多级综合型 | 第136-138页 |
·城市新区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38-142页 |
·城市新区与城市空间形态 | 第138-139页 |
·城市新区与社会空间结构 | 第139-140页 |
·城市新区与城市经济格局 | 第140-141页 |
·城市新区与城市空间环境 | 第141-142页 |
·城市新区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 第142-149页 |
·城市新区的省域空间分布格局 | 第142-144页 |
·城市新区的市域空间分布格局 | 第144-147页 |
·城市新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 | 第147-149页 |
·城市新区的空间区位选择 | 第149-156页 |
·空间区位选择方法 | 第149-151页 |
·母城空间结构分析 | 第151-156页 |
·城市新区区位选址 | 第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六章 城市新区效益评价与规模预测 | 第158-182页 |
·城市最佳规模研究基础和方法 | 第158-160页 |
·城市最佳规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8-159页 |
·城市最佳规模研究方法 | 第159-160页 |
·城市新区空间效益评价 | 第160-167页 |
·城市新区空间效益 | 第160-16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61-162页 |
·城市新区空间效益综合评价 | 第162-165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65-167页 |
·城市新区空间规模阈值探讨 | 第167-169页 |
·城市新区空间规模现状分析 | 第167页 |
·城市新区空间规模理论探讨 | 第167-169页 |
·城市新区空间规模预测的理论框架 | 第169-173页 |
·对传统预测方法的反思 | 第169-170页 |
·预测思路的创新 | 第170-171页 |
·预测的步骤与方法 | 第171-173页 |
·渭北新区空间规模预测的实证检验 | 第173-18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73-174页 |
·主城区用地规模预测 | 第174-176页 |
·城市新区发展潜力评价 | 第176-178页 |
·确定渭北新区用地规模 | 第178-179页 |
·城市新区空间规模讨论 | 第179-180页 |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七章 城市新区功能定位与配置分析 | 第182-211页 |
·城市功能的内涵与发展演变 | 第182-185页 |
·城市功能的内涵 | 第182-183页 |
·城市功能的演替 | 第183-185页 |
·城市新区与城市功能的关联机制 | 第185-198页 |
·关联背景层面:“去工业化”和信息化 | 第186-189页 |
·关联理念层面:适配理念 | 第189-192页 |
·关联互动层面:外溢承接 | 第192-195页 |
·关联耦合层面:业态类型 | 第195-198页 |
·城市新区功能定位分析 | 第198-205页 |
·功能定位方法体系 | 第198-200页 |
·延安经开区功能定位分析 | 第200-204页 |
·延安经开区功能定位与目标 | 第204-205页 |
·城市新区功能配置分析 | 第205-209页 |
·功能配置的基本思路 | 第205-206页 |
·延安经开区功能配置 | 第206-209页 |
·本章小结 | 第209-211页 |
第八章 城市新区优化调控措施 | 第211-218页 |
·城市新区管理的优化调控 | 第211-212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进行政管理服务 | 第211页 |
·优化战略决策模式,提升新区竞争潜力 | 第211-212页 |
·立足微观供需分析,改进土地利用规划 | 第212页 |
·政府市场双向互动,创新开发建设模式 | 第212页 |
·城市新区空间的优化调控 | 第212-214页 |
·适应城市空间演化,推动空间结构转型 | 第212-213页 |
·分析经济联系方向,合理布局空间区位 | 第213-214页 |
·注重基础设施导引,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 第214页 |
·城市新区规模的优化调控 | 第214-215页 |
·立足于城镇化分析,适应城市发展节奏 | 第214-215页 |
·保障基础设施供给,调控新区增长规模 | 第215页 |
·城市新区功能的优化调控 | 第215-217页 |
·建设功能综合新区,推进城市整体开发 | 第215-216页 |
·不同阶段不同主题,促进互动协调发展 | 第216-217页 |
·本章小结 | 第217-218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 | 第218-221页 |
·主要结论 | 第218-220页 |
·工作展望 | 第220-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42页 |
附表:陕西省30个城市新区的基本情况 | 第242-2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44-246页 |
致谢 | 第246-248页 |
作者简介 | 第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