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下的太空美术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引言 | 第8-9页 |
| 第二章、太空美术的发展历程 | 第9-13页 |
| 一、太空美术的定义 | 第9页 |
| 二、太空美术的开端 | 第9页 |
| 三、20世纪的太空美术 | 第9-10页 |
| 四、近现代太空美术 | 第10-13页 |
| 第三章、科学与艺术 | 第13-21页 |
| 一、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 第13页 |
| 二、史蒂芬·霍金 | 第13-16页 |
| (一) 《时间简史》 | 第13-14页 |
| (二) 《果壳中的宇宙》 | 第14-16页 |
| 1. 书名的由来 | 第14页 |
| 2. 书中的结构 | 第14-15页 |
| 3. 书中的语言 | 第15页 |
| 4. 书中的内容 | 第15-16页 |
| 5. 书中的图片 | 第16页 |
| 三、约翰·巴罗的《艺术与宇宙》 | 第16-17页 |
| 四、新媒体艺术 | 第17-21页 |
| (一)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 第17页 |
| (二) 新媒体艺术与科学研究 | 第17-18页 |
| (三) 新媒体艺术与太空美术 | 第18页 |
| (四) 新媒体艺术家及其成果 | 第18-21页 |
| 1. 以动作作为界面 | 第18-19页 |
| 2. 以姿势作为界面 | 第19页 |
| 3. 以触摸与触感作为界面 | 第19页 |
| 4. 以凝视作为界面 | 第19-20页 |
| 5. 以激活目标作为界面 | 第20-21页 |
| 第四章、采访中国天体美术创作第一团队 | 第21-26页 |
| 一、中国天体美术创作第一团队成员及作品 | 第21-25页 |
| (一) 广廷渤教授的《天眼》 | 第21-22页 |
| (二) 张鹏教授的《冰河世纪》和《宇宙幻想》 | 第22-23页 |
| (三) 巫晓疆教授的《绚丽的中子星》 | 第23页 |
| (四) 吕鸿教授的《太极五行图》 | 第23-24页 |
| (五) 雷金成教授的《蝴蝶》 | 第24页 |
| (六) 孙宇的《4027》系列 | 第24-25页 |
| 二、优势与局限 | 第25-26页 |
| 第五章、毕业设计《超越太空》 | 第26-35页 |
| 一、思路来源 | 第26页 |
| 二、表现形式 | 第26-27页 |
| 三、资料收集 | 第27-29页 |
| (一) "万花筒"的原理 | 第27页 |
| (二) "万花筒"的结构 | 第27页 |
| (三) 反光材料的奥秘 | 第27-28页 |
| (四) 镜子的结构 | 第28-29页 |
| (五) "芯"的图案 | 第29页 |
| 四、草图设计 | 第29-32页 |
| (一) 思考 | 第29页 |
| 1. 结构 | 第29页 |
| 2. 材料 | 第29页 |
| 3. 设备支持 | 第29页 |
| (二)草图 | 第29-32页 |
| 1、草图一 | 第29-31页 |
| 2、草图二 | 第31页 |
| 3、草图三 | 第31-32页 |
| 五、设计方案 | 第32-34页 |
| (一) 方案一:动作触动 | 第32-33页 |
| (二) 方案二:激活触动 | 第33-34页 |
| (三) 方案三:触摸触动 | 第34页 |
| 六、总结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 个人简历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