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4-16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27页 |
| 一.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第16-21页 |
| (一) 历史沿革 | 第16页 |
| (二)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第16-19页 |
| (三) 治疗 | 第19-21页 |
| 二.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第21-27页 |
| (一) 发病机制 | 第22-23页 |
| (二) 分类与分度 | 第23页 |
| (三) 诊断 | 第23-24页 |
| (四) 治疗 | 第24-27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7-42页 |
| 一. 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制备 | 第27-29页 |
| (一) 动物的选择 | 第27-28页 |
| (二)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 (三) 动物造模 | 第28页 |
| (四) 造模成功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 (五) 造模结果 | 第29页 |
| 二. 动物分组 | 第29-30页 |
| 三. 干预方法 | 第30-31页 |
| 四. 标本采集 | 第31页 |
| 五. 观察指标及检测 | 第31-33页 |
| 六. 统计学处理 | 第33页 |
| 七.结果 | 第33-42页 |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42-49页 |
| 一. 调整Th1/Th2的失衡及IL-4、IFN-γ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 | 第42-44页 |
| 二. 针刺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病理损害的影响 | 第44-46页 |
| 三. 针刺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46-49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9-50页 |
|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附件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