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5页 |
| 1 绪论 | 第15-31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煤矿井下掘进面超前探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27页 |
| ·煤矿井下巷道掘进的掘进工艺和工作环境特 | 第16-18页 |
| ·煤矿巷道掘进面现有超前探测方法介绍 | 第18-24页 |
| ·煤矿井下巷道掘进超前探测技术的不足 | 第24-2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 ·煤巷掘进面超前探测方法理想特性研究 | 第26-27页 |
| ·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研究意义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2 激发极化理论及应用现状 | 第31-45页 |
| ·激发极化理论 | 第31-37页 |
| ·激发极化现象与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 第31-33页 |
| ·频率域与时间域激发极化法的等效性 | 第33-35页 |
| ·双频激电法原理 | 第35-37页 |
| ·双频激电法的研究文献 | 第37-40页 |
| ·国外研究文献 | 第37页 |
| ·国内研究文献 | 第37-40页 |
| ·双频激电法在巷(遂)道超前探测方而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40-43页 |
| ·国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40-42页 |
| ·国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3 动态定向电场激励法超前探测技术在煤巷掘进面地电模型的建立 | 第45-59页 |
| ·电场理论丛础 | 第45-51页 |
| ·地中稳定电流场的丛本性质 | 第45-46页 |
| ·均匀介质中点源电流场的拉普拉斯方程及不同表达式 | 第46页 |
| ·一个点电流源的地中电流场的电压分布 | 第46-48页 |
| ·半空间异常电位的边值问题 | 第48-51页 |
| ·动态定向电场激励法用于煤巷掘进面超前探测的工作原理研究 | 第51-55页 |
| ·发射电极的布置方式 | 第51-53页 |
| ·探测方向与探测距离的控制策略 | 第53-55页 |
| ·动态定向电场激励法煤巷掘进面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 ·动态定向电场激励法煤巷掘进面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4 动态定向电场激励法超前探测技术中约束电极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 第59-87页 |
| ·约束平面与主平面相对位置的选择 | 第59-63页 |
| ·约束平面与主平面重合时的电场约束效率和偏转效果分析 | 第63-78页 |
| ·电场约束效率的概念 | 第63-64页 |
| ·各约束电极电流强度相同时的电场约束效率分析 | 第64-73页 |
| ·各约束电极电流强度有差别时的电场偏转效果分析 | 第73-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约束平面在主平面前方时的电场约束效率分析 | 第78-85页 |
| ·约束电极与主电极电流强度比值取k=1 | 第78-80页 |
| ·电流强度比值取k=1.5 | 第80-82页 |
| ·电流强度比值取k=2 | 第82-83页 |
| ·电流强度比值取k=2.5 | 第83-84页 |
| ·电流强度比值取k=3 | 第84-85页 |
| ·小结 | 第85-87页 |
| 5 动态定向电场激励法煤巷掘进超前探测技术实验系统设计 | 第87-113页 |
| ·动态定向电场激励法煤巷掘进超前探测仪原理样机的设计 | 第87-102页 |
| ·超前探测仪原理样机结构设计 | 第87-91页 |
| ·超前探测仪原理样机仿真设计 | 第91-102页 |
| ·动态定向电场激励法煤巷掘进超前探测仪原理样机模拟实验平台的建立 | 第102-108页 |
| ·物理模拟试验相似性原理 | 第102-103页 |
| ·超前探测仪原理样机试实验平台结构和尺寸确定 | 第103-105页 |
| ·发射电极的布置 | 第105-108页 |
| ·超前探测仪原理样机发射模块实验装置开发 | 第108-112页 |
| ·电源的选择 | 第108页 |
| ·信号发射电路的组成 | 第108-109页 |
| ·接收装置 | 第109页 |
| ·数据采集波形 | 第109-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3页 |
| 6 有害地质构造激电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机仿真探测 | 第113-127页 |
| ·含水地质构造激电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机仿真探测 | 第113-118页 |
| ·含水地质构造的物理模型 | 第113-114页 |
| ·含水地质构造物理模型的等效电路 | 第114-115页 |
| ·含水地质构造的Simulink激电模型 | 第115-116页 |
| ·含水地质构造Simulink激电模型的仿真探测及结果分析 | 第116-118页 |
| ·断层地质构造激电模型的建立及仿真探测 | 第118-122页 |
| ·断层地质构造的物理模型 | 第118-119页 |
| ·断层地质构造物理模型的等效电路 | 第119-120页 |
| ·断层地质构造的Simulink激电模型 | 第120-121页 |
| ·断层地质构造Simulink激电模型的仿真探测及结果分析 | 第121-122页 |
| ·陷落柱地质构造激电模型的建立及仿真探测 | 第122-126页 |
| ·陷落柱地质构造的物理模型 | 第122-123页 |
| ·陷落柱地质构造物理模型的等效电路 | 第123-124页 |
| ·陷落柱地质构造的Simulink激电模型 | 第124页 |
| ·陷落柱地质构造Simulink激电模型的仿真探测及结果分析 | 第124-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7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 ·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127-129页 |
| ·课题创新点 | 第129页 |
| ·展望 | 第129-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7页 |
| 在学期间参与编写的著作 | 第137-138页 |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8页 |
| 在学期间参与申请的专利 | 第138-139页 |
| 本课题的支撑项目及经费来源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