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监察、监督论文

网络问政规范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论第12-23页
 一、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第12-13页
  (一) 研究的缘起第12-13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二、 文献综述第13-21页
  (一) 研究现状第13-16页
  (二) 文献述评第16-20页
  (三) 文献述评第20-21页
 三、 研究的主题及内容第21页
 四、 主要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一章 网络问政的兴起及其优势分析第23-35页
 一、 网络问政的兴起与发展第23-25页
 二、 网络问政兴起的缘由第25-30页
  (一) 社会基础第25-26页
  (二) 制度诱因第26-27页
  (三) 技术和物质基础第27-28页
  (四) 国内政治环境第28-29页
  (五) 国际氛围第29-30页
 三、 网络问政的优势及其作用第30-35页
  (一) 网络问政的优势第30-32页
  (二) 网络问政的作用第32-35页
第二章 网络问政的基本要素第35-42页
 一、 网络问政主体第35-37页
  (一) 普通网民第35页
  (二) 政府第35-36页
  (三) 党政官员第36页
  (四) 网络媒体第36-37页
 二、 网络问政客体第37-38页
  (一) 党政机关和官员对网民要求做出的回应信息第37页
  (二) 社会民众和网络媒体自发提供的信息及对政府请求做出的回应信息第37-38页
 三、 网络问政的技术路径第38-41页
  (一) 电子邮件第38页
  (二) 即时通讯软件第38页
  (三) 新闻跟贴第38页
  (四) 论坛第38-39页
  (五) 博客第39页
  (六) 微博第39页
  (七) 官方网站第39-40页
  (八) 问政平台第40页
  (九) 在线交流第40页
  (十) 网络投票第40页
  (十一)召开网络会议第40页
  (十二)网上公示第40-41页
 四、 网络问政的资源第41-42页
  (一) 物质性资源第41页
  (二) 技术性资源第41页
  (三) 制度性资源第41-42页
第三章 网络问政的不足及原因分析第42-48页
 一、 主体性缺陷及原因第42-44页
  (一) 网民自身因素第42-43页
  (二) 官员认识因素第43-44页
  (三) 媒体道德因素第44页
 二、 客体性不足及原因第44-45页
  (一) 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第44页
  (二) 网络信息泛滥和失真第44-45页
  (三) 网络问政的路径缺陷第45页
 三、 网络资源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第45-48页
  (一) 部分官员上网技能低下第45-46页
  (二) 网络资源不均衡第46页
  (三) 制度不健全第46-48页
第四章 规范化:走向积极的网络问政第48-55页
 一、 主体理性第48-50页
  (一) 提升网民的网络问政素养第48-49页
  (二) 提升政府公务人员网络问政的素养第49-50页
  (三) 强化网络媒体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第50页
 二、 渠道畅通第50-51页
  (一) 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更新的速度第50-51页
  (二) 整合网络问政的渠道,增强固定渠道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第51页
 三、 资源丰厚第51页
  (一) 夯实网络问政的经济基础第51页
  (二) 提高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的覆盖率第51页
 四、 制度完善第51-55页
  (一) 完善网络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制度第52页
  (二) 健全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制度第52页
  (三) 建立有效的网络民意回应制度第52-53页
  (四) 建立网上问题限时结办制度第53页
  (五) 健全网络问政问责机制第53页
  (六)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后记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体育赛事专业志愿者组织与管理的构建研究--以奥运会田径赛事为例
下一篇:限制开发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