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23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 文献述评 | 第16-20页 |
(三)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三、 研究的主题及内容 | 第21页 |
四、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网络问政的兴起及其优势分析 | 第23-35页 |
一、 网络问政的兴起与发展 | 第23-25页 |
二、 网络问政兴起的缘由 | 第25-30页 |
(一) 社会基础 | 第25-26页 |
(二) 制度诱因 | 第26-27页 |
(三) 技术和物质基础 | 第27-28页 |
(四) 国内政治环境 | 第28-29页 |
(五) 国际氛围 | 第29-30页 |
三、 网络问政的优势及其作用 | 第30-35页 |
(一) 网络问政的优势 | 第30-32页 |
(二) 网络问政的作用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网络问政的基本要素 | 第35-42页 |
一、 网络问政主体 | 第35-37页 |
(一) 普通网民 | 第35页 |
(二) 政府 | 第35-36页 |
(三) 党政官员 | 第36页 |
(四) 网络媒体 | 第36-37页 |
二、 网络问政客体 | 第37-38页 |
(一) 党政机关和官员对网民要求做出的回应信息 | 第37页 |
(二) 社会民众和网络媒体自发提供的信息及对政府请求做出的回应信息 | 第37-38页 |
三、 网络问政的技术路径 | 第38-41页 |
(一) 电子邮件 | 第38页 |
(二) 即时通讯软件 | 第38页 |
(三) 新闻跟贴 | 第38页 |
(四) 论坛 | 第38-39页 |
(五) 博客 | 第39页 |
(六) 微博 | 第39页 |
(七) 官方网站 | 第39-40页 |
(八) 问政平台 | 第40页 |
(九) 在线交流 | 第40页 |
(十) 网络投票 | 第40页 |
(十一)召开网络会议 | 第40页 |
(十二)网上公示 | 第40-41页 |
四、 网络问政的资源 | 第41-42页 |
(一) 物质性资源 | 第41页 |
(二) 技术性资源 | 第41页 |
(三) 制度性资源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网络问政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一、 主体性缺陷及原因 | 第42-44页 |
(一) 网民自身因素 | 第42-43页 |
(二) 官员认识因素 | 第43-44页 |
(三) 媒体道德因素 | 第44页 |
二、 客体性不足及原因 | 第44-45页 |
(一) 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44页 |
(二) 网络信息泛滥和失真 | 第44-45页 |
(三) 网络问政的路径缺陷 | 第45页 |
三、 网络资源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 | 第45-48页 |
(一) 部分官员上网技能低下 | 第45-46页 |
(二) 网络资源不均衡 | 第46页 |
(三) 制度不健全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规范化:走向积极的网络问政 | 第48-55页 |
一、 主体理性 | 第48-50页 |
(一) 提升网民的网络问政素养 | 第48-49页 |
(二) 提升政府公务人员网络问政的素养 | 第49-50页 |
(三) 强化网络媒体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 第50页 |
二、 渠道畅通 | 第50-51页 |
(一) 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更新的速度 | 第50-51页 |
(二) 整合网络问政的渠道,增强固定渠道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 第51页 |
三、 资源丰厚 | 第51页 |
(一) 夯实网络问政的经济基础 | 第51页 |
(二) 提高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的覆盖率 | 第51页 |
四、 制度完善 | 第51-55页 |
(一) 完善网络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制度 | 第52页 |
(二) 健全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制度 | 第52页 |
(三) 建立有效的网络民意回应制度 | 第52-53页 |
(四) 建立网上问题限时结办制度 | 第53页 |
(五) 健全网络问政问责机制 | 第53页 |
(六)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