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权力、审判权与合法化 | 第17-28页 |
(一)权力的社会根源和概念 | 第17-22页 |
1. 经典权力概念的述评 | 第17-20页 |
2. 权力的社会根源 | 第20-21页 |
3. 权力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权力合法化的实质和实现 | 第22-25页 |
1. 权力合法化的实质 | 第22-23页 |
2. 权力合法化实现的资源和路径 | 第23-25页 |
(三)审判权合法化的涵义和要件 | 第25-28页 |
1. 审判权合法化的涵义 | 第25-26页 |
2. 审判权合法化的要件 | 第26-28页 |
二、我国审判权合法化困境的表现 | 第28-35页 |
(一)否决性不服从—人代会上的反对票和弃权票 | 第28-29页 |
(二)介入型不服从—以公意之名干预审判 | 第29-31页 |
(三)抵制型不服从—拒绝执行和涉法信访 | 第31-33页 |
(四)对抗性不服从—暴力抗法和报复法官 | 第33-34页 |
(五)预设性不服从—逆向认知和逆向宣传 | 第34-35页 |
三、我国审判权合法化困境的成因 | 第35-49页 |
(一)秩序供给的独立性危机 | 第35-40页 |
1. 地方党委对审判权行使的干预 | 第35-37页 |
2. 行政机关对审判权行使的干预 | 第37-40页 |
3. 上级法院对审判权行使的干预 | 第40页 |
(二)秩序供给的有效性危机 | 第40-43页 |
1. 审判管辖的有效性差 | 第40-41页 |
2. 判决效力差 | 第41-43页 |
(三)秩序供给的效率性危机 | 第43-45页 |
1. 案件积压严重 | 第43-44页 |
2. 反复审理现象得不到解决 | 第44-45页 |
(四)秩序供给的正当性危机 | 第45-46页 |
(五)秩序供给的专业性危机 | 第46-49页 |
1. 法学家的知识垄断和右倾倾向 | 第46-47页 |
2. 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逆反和左倾倾向 | 第47-49页 |
四、我国审判权合法化的策略分析 | 第49-63页 |
(一)提高审判权在权力体系中的地位 | 第49-52页 |
1. 提高审判权在权力体系中的纵向地位 | 第49-51页 |
2. 提高审判权在权力体系中的横向地位 | 第51页 |
3. 加强对审判权行使的监督 | 第51-52页 |
(二)强化审判权的强制力 | 第52-54页 |
1.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既判力制度 | 第52-53页 |
2. 适当减少法院调解制度的运用 | 第53页 |
3. 强化判决的执行力 | 第53-54页 |
(三)增强审判权的公共治理中的群众参与 | 第54-56页 |
1. 坚持和加强审判公开 | 第54-55页 |
2. 探索符合国情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55-56页 |
(四)完善审判权威的政治社会化机制 | 第56-58页 |
1. 在正规教育中加强审判权威教育 | 第56页 |
2. 在媒体报道中注重对审判权威的树立和维护 | 第56-57页 |
3. 建立服务于审判权合法化的普法机制 | 第57页 |
4. 增强审判权威教育宣传的长效性 | 第57-58页 |
(五)加强审判权的社会组织能力 | 第58-59页 |
1. 在审判中坚持群众路线 | 第58页 |
2. 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的指导和服务 | 第58-59页 |
3.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作用 | 第59页 |
(六)增加审判权作为政治权力的秩序供给 | 第59-60页 |
1. 法院应当树立作为政治机关的自觉 | 第59-60页 |
2. 加强审判权在地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第60页 |
(七)优化审判员的形象 | 第60-61页 |
1. 严惩审判人员的腐败行为 | 第60-61页 |
2. 强化对审判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 第61页 |
(八)建立基于审判实践的法学体系 | 第61-63页 |
1. 坚持审判权的阶级性和人民性 | 第61页 |
2. 围绕审判工作加强学术研究 | 第61-62页 |
3. 积极参加学术活动、进行知识推广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