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乌桕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 乌桕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2 乌桕资源分布 | 第15-16页 |
3 乌桕综合开发利用 | 第16-17页 |
·乌桕木材 | 第16页 |
·乌桕油脂 | 第16页 |
·乌桕药用 | 第16-17页 |
·乌桕绿化 | 第17页 |
·乌桕生态功能 | 第17页 |
4 分子标记方法 | 第17-20页 |
·RFLP | 第18页 |
·RAPD | 第18页 |
·AFLP | 第18-19页 |
·SSR | 第19页 |
·SRAP | 第19页 |
·SCAP | 第19页 |
·ISSR | 第19-20页 |
5 ISSR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ISSR标记的特点 | 第20页 |
·ISSR标记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鉴定 | 第20-21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1-22页 |
·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22页 |
·基因定位与辅助育种 | 第22-23页 |
6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乌桕数量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 第24-42页 |
1 采样地概况 | 第24页 |
2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3 试验仪器及试剂 | 第25页 |
4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乌桕生物学性状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乌桕含油率测定方法 | 第26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6-40页 |
·大别山中部地区乌桕数量性状指标及变异状况 | 第26-28页 |
·四产区间乌桕性状变异 | 第28-29页 |
·大别山中部区乌桕数量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9页 |
·四产区间乌桕数量性状方差分析 | 第29-30页 |
·四产区内乌桕数量性状方差分析 | 第30-33页 |
·乌桕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7页 |
·大别山中部地区乌桕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33-35页 |
·大别山中部地产区内乌桕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大别山中部地区乌桕数量性状间主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乌桕数量性状间线性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 | 第38-40页 |
·大别山中部区皮油率和梓油率与性状间的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大别山中部区单株产量和单位冠幅产量与性状间的回归分析 | 第39页 |
·乌桕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6 讨论 | 第40-42页 |
·大别山中部地区、各个地区间以及地区内的变异性分析 | 第40页 |
·乌桕数量性状特征变异性分析 | 第40页 |
·乌桕性状主成分分析与优良品种的评价 | 第40-41页 |
·乌桕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湖北省大别山区72个乌桕无性系的ISSR分析 | 第42-65页 |
1 样地概况 | 第42页 |
2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4 试验方法 | 第43-47页 |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 第43-45页 |
·改良CTAB法 | 第43-44页 |
·SDS法 | 第44页 |
·碱裂解法 | 第44页 |
·试剂盒法 | 第44-45页 |
·DNA纯度及浓度检测 | 第45页 |
·PCR扩增程序 | 第45-46页 |
·引物筛选 | 第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47-61页 |
·不同方法提取DNA纯度和浓度检测 | 第47-48页 |
·不同方法提取DNA电泳效果 | 第48页 |
·不同方法提取DNA的ISSR扩增效果 | 第48-49页 |
·不同方法提取DNA内切酶电泳效果 | 第49-50页 |
·不同的处理提取DNA电泳效果 | 第50-57页 |
·加入β-ME对乌桕DNA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加入PVP对乌桕DNA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量的Rnase A处理后DNA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51页 |
·不同提取液用量对提取效果和得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苯酚-氯仿-异戊醇用量对提取效果和得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异丙醇用量对提取效果和得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的水浴时间对提取效果和得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改良CTAB法正交试验 | 第55-56页 |
·改良CTAB法得DNA EcoR Ⅰ内切酶电泳效果图 | 第56-57页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57页 |
·乌桕群体和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第57-58页 |
·四个乌桕产区遗传多样性 | 第58页 |
·四个乌桕产区遗传分化 | 第58-59页 |
·乌桕群体的聚类分析 | 第59-61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1-65页 |
·不同提取方法对乌桕基因组DNA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61页 |
·不同的处理对乌桕基因组DNA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样本数量对遗传变异分析的影响 | 第62页 |
·湖北省大别山区乌桕的遗传多样性 | 第62-63页 |
·乌桕产区间的遗传关系 | 第63页 |
·乌桕遗传多样性的利用、保护及研究 | 第63-65页 |
·乌桕遗传多样性保护的生物学意义 | 第63页 |
·乌桕遗传多样性保护措施探讨 | 第63页 |
·乌桕遗传多样性的保存方法探讨 | 第63-64页 |
·乌桕树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