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动机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中美动画形象发展历程概述 | 第18-31页 |
·动画形象概述 | 第18-20页 |
·动画形象的基本涵义 | 第18-19页 |
·动画形象的分类 | 第19页 |
·动画形象的特点 | 第19-20页 |
1. 假定性 | 第19-20页 |
2. 运动性 | 第20页 |
3. 时尚性 | 第20页 |
·美国动画形象发展历程 | 第20-25页 |
·第一个黄金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前) | 第20-23页 |
·蛰伏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以前) | 第23-24页 |
·第二个黄金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第24-25页 |
·中国动画形象发展历程 | 第25-31页 |
·初步发展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前) | 第25-27页 |
·低谷后的繁荣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以前) | 第27-29页 |
·转型与再创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第29-31页 |
第3章 中美动画形象创作题材比较 | 第31-38页 |
·中美动画形象创作题材的共性 | 第31-34页 |
·中美动画形象创作题材的文化意义 | 第31-32页 |
·中美动画形象创作题材的娱乐特征 | 第32-34页 |
·中美动画形象创作题材的差异 | 第34-38页 |
·美国动画形象创作题材的幽默性与幻想性 | 第34-35页 |
·中国动画形象创作题材的教育性与励志性 | 第35-38页 |
第4章 中美动画形象的造型比较 | 第38-48页 |
·中美动画形象造型手段的共性 | 第38-41页 |
·不失本质的夸张 | 第38-39页 |
·不失原形的变形 | 第39-40页 |
·不失个性的拟人 | 第40-41页 |
·中美动画形象造型风格的差异 | 第41-48页 |
·美国动画形象的写实性与个性化 | 第41-42页 |
·美国动画形象的国际化与英雄化 | 第42-43页 |
·中国动画形象的写意性与类型化 | 第43-45页 |
·中国动画形象的民族化与童稚化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