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行草书创作理念及其演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时代风尚 | 第8-11页 |
·形式化美术化倾向 | 第8-9页 |
·民间化 | 第9-11页 |
2 笔法 | 第11-18页 |
·碑帖相融、书体互参 | 第11-12页 |
·晚明书法在笔法方面的影响 | 第12-14页 |
·“审丑”理念对笔法的影响 | 第14-16页 |
·对二王魏晋笔法的再度重视及“新帖学”的倡导 | 第16-18页 |
3 结体 | 第18-23页 |
·民间书法对结体观念的影响 | 第18-20页 |
·结体的“丑”化 | 第20-23页 |
4 墨法 | 第23-28页 |
·墨法发展的新阶段 | 第23-24页 |
·墨法“偶然性”效果的运用 | 第24-28页 |
5 章法 | 第28-37页 |
·从阅读到欣赏的转型 | 第28-33页 |
·形式的变化 | 第28-30页 |
·形式化的倾向 | 第30-33页 |
·形式至上带来的副作用 | 第33-37页 |
·创作的程式化和图像化 | 第33-34页 |
·“制作”现象的普遍和抒情属性的被破坏 | 第34-37页 |
6 品格修养 | 第37-41页 |
·修养的博与约 | 第37-38页 |
·艺术人格与市场人格 | 第38-41页 |
·取法趋同化 | 第38-39页 |
·“字外功”的异化 | 第39-41页 |
7 文辞含义 | 第41-45页 |
·文辞含义在创作中地位的弱化 | 第41-42页 |
·文辞史实性意义的亟待加强 | 第42-43页 |
·创作中常见的文辞问题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