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葶合剂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痰热壅肺)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9-12页 |
| ·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1页 |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1页 |
|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1-12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 ·治疗方案 | 第12页 |
| ·观察指标及观察方法 | 第12-14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4页 |
| 4 研究观察结果 | 第14-19页 |
|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第14-15页 |
| ·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情况 | 第15页 |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15-16页 |
| ·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变化 | 第16-17页 |
|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及次症积分比较 | 第17-18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18-19页 |
| 讨论 | 第19-23页 |
| 1 祖国医学对哮喘认识 | 第19页 |
| 2 杏葶合剂疗效分析 | 第19页 |
| 3 立法依据 | 第19-20页 |
| 4 杏葶合剂的方药分析 | 第20-23页 |
| 结论 | 第23-24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24-25页 |
| 文献综述 | 第25-45页 |
| 1 中医文献研究 | 第25-28页 |
| ·中医文献中小儿哮喘病名的沿革 | 第25页 |
| ·病因病机 | 第25-28页 |
| ·外感致病学说 | 第26页 |
| ·体质学说 | 第26页 |
| ·痰饮夙根学说 | 第26-27页 |
| ·血瘀致病学说 | 第27页 |
| ·脏腑学说 | 第27-28页 |
| 2 近现代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的研究进展 | 第28-36页 |
| ·内治法 | 第28-33页 |
| ·分期论治 | 第28-31页 |
| ·分时论治 | 第31-32页 |
| ·专方专药治疗 | 第32页 |
| ·饮食治疗 | 第32-33页 |
| ·外治法 | 第33-36页 |
| ·穴位贴敷 | 第33页 |
| ·雾化吸入 | 第33-34页 |
| ·穴位埋藏 | 第34页 |
| ·穴位注射 | 第34-35页 |
| ·针灸耳穴 | 第35页 |
| ·推拿拔罐 | 第35页 |
| ·灌肠 | 第35-36页 |
| 3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第36-39页 |
| ·对免疫调节的影响 | 第36-37页 |
| ·IgE | 第36页 |
| ·T淋巴细胞 | 第36-37页 |
| ·Th_1/Th_2的平衡调节 | 第37页 |
| ·对气道炎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对炎症介质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一氧化氮(NO) | 第38页 |
| ·白三烯(LT) | 第38-39页 |
| ·对气道重建的影响 | 第39页 |
| ·神经机制 | 第39页 |
| 4 儿童哮喘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39-45页 |
| ·糖皮质激素(GC) | 第40-41页 |
| ·β_2-受体激动剂 | 第41-42页 |
| ·茶碱 | 第42页 |
| ·白三烯抑制剂及拮抗剂 | 第42-43页 |
| ·抗胆碱药 | 第43页 |
| ·组胺受体阻断药 | 第43页 |
| ·免疫治疗 | 第43-44页 |
| ·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 | 第43-44页 |
| ·抗IgE抗体 | 第44页 |
| ·基因治疗 | 第44页 |
| ·其他药物 | 第44-45页 |
| ·色甘酸钠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附表 | 第52-58页 |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