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2页
图录第12-13页
表录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4页
   ·研究背景第14-16页
     ·宏观背景第14-15页
     ·现实需求第15-16页
     ·理论研究第16页
   ·研究意义第16-19页
     ·理论意义第17页
     ·方法意义第17-18页
     ·实践意义第18-19页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19-20页
     ·研究目标第19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0-22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思路第21页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相关概念辨析第22-24页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第24-44页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第24-34页
     ·设施区位问题相关研究进展第24-28页
     ·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相关研究进展第28-32页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及实践第32-34页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第34-42页
     ·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研究进展第34-36页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研究进展第36-41页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实践第41-42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第42-44页
第3章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4-57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内涵、类型与规划建设标准第44-47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内涵第44-45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第45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原则第45-47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标准第47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研究相关理论基础第47-57页
     ·福利经济学理论第48-49页
     ·公共品理论第49-50页
     ·公平正义理论第50-52页
     ·区位论第52-55页
     ·公共设施区位论第55-57页
第4章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与优化第57-82页
   ·公共设施区位模型适用性分析第57-61页
     ·设施区位模型分类第58-60页
     ·公共设施区位模型适用性分析第60-61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模型构建与求解第61-69页
     ·约束条件分析第62-63页
     ·区位优化目标第63-64页
     ·区位模型构建第64-67页
     ·区位模型求解第67-69页
   ·南京市避震疏散场所区位选择与优化第69-80页
     ·数据准备第69-70页
     ·南京市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建设现状第70-74页
     ·南京市组团避震疏散场所区位选择与优化第74-77页
     ·南京市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区位选择与优化第77-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第82-101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划分与规模配置方法第82-85页
     ·服务范围划分模型构建第82-83页
     ·服务范围划分模型运算与求解第83-85页
     ·规模配置方法第85页
   ·南京市组团避震疏散场所服务范围划分与修正第85-86页
     ·南京市组团避震疏散场所服务范围划分第85页
     ·南京市组团避震疏散场所服务范围修正第85-86页
   ·南京市组团避震疏散场所规模配置与空间布局第86-93页
     ·南京市组团避震疏散场所规模配置第86-89页
     ·南京市组团避震疏散场所空间布局第89-91页
     ·南京市组团避震疏散场所空间布局方案对比第91-93页
   ·南京市中心避震疏散场所服务范围划分与修正第93-94页
     ·南京市中心避震疏散场所服务范围划分第93页
     ·南京市中心避震疏散场所服务范围修正第93-94页
   ·南京市中心避震疏散场所规模配置与空间布局第94-99页
     ·南京市中心避震疏散场所规模配置第94-96页
     ·南京市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空间布局第96-97页
     ·南京市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空间布局方案对比第97-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6章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第101-115页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研究第101-104页
     ·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第101-103页
     ·公平性及其度量方法第103-104页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内涵第104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及方法第104-108页
     ·指标选取及计算方法第105-107页
     ·评价方法第107-108页
   ·南京市避震疏散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第108-114页
     ·南京市组团避震疏散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第108-112页
     ·南京市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第112-114页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7章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建议第115-123页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5-118页
     ·数量过少、功能不全第115-116页
     ·防范灾种类型单一第116页
     ·布局不合理第116-117页
     ·缺乏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第117页
     ·启示第117-118页
   ·不同类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原则第118-119页
     ·紧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原则第118-119页
     ·固定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原则第119页
     ·中心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原则第119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相关问题第119-121页
     ·避难场地的安全性评价第120页
     ·避难疏散路径分析第120页
     ·避难人群的避难行为研究第120-121页
     ·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分析第121页
     ·与其他防灾设施协同布局研究第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8页
   ·主要结论第123-125页
   ·可能的创新第125-126页
     ·方法方面第125-126页
     ·理论方面第126页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26-128页
附录A第128-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50-151页
致谢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石墨烯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下一篇:有机栽培对稻田动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