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影响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符号中英文对照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3-24页 |
一、经皮穿刺技术 | 第13-14页 |
二、内窥镜辅助下的微创 | 第14-17页 |
三、微创入路 | 第17-19页 |
四、微创切除 | 第19-20页 |
五、微创固定 | 第20-22页 |
六、微创融合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一、研究类型 | 第24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4页 |
三、分组方法 | 第24页 |
四、手术方法 | 第24-25页 |
五、观察指标及测量工具和原理 | 第25-26页 |
六、统计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27-29页 |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 第27页 |
二、测量指标的比较 | 第27-29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29-34页 |
一、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的特点 | 第29页 |
二、Wiltse入路的发现 | 第29页 |
三、Wiltse入路的解剖结构 | 第29-31页 |
四、Wiltse入路的特点 | 第31页 |
五、Wiltse入路对多裂肌的保护作用 | 第31-32页 |
六、保护多裂肌的意义 | 第32-33页 |
七、Wiltse入路的手术体会 | 第33-3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附件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2-4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3页 |